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帕金森病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正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它如同一个“健康窃贼”,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患者的生活。日前,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主任医师、神经内科主任助理华烨,以及无锡市中医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卒中中心主任助理俞雷,走进由无锡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和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共同打造的无锡名医团・名医面对面直播间,为大家科普帕金森病的相关知识。
华烨介绍,目前我国是帕金森病患病人口最多的国家,患者数量已突破300万。帕金森病尚无法完全预防,但研究发现,长期饮用适量的浓缩咖啡,可降低帕金森病的患病率。她用“抖、慢、僵、倒”4个字,概括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状。“抖”即静止性震颤,表现为手在静止放松状态下的抖动;“慢”指动作变慢,尤其是一些精细活动变慢,像扣扣子、系鞋带这类日常活动;“僵”意味着肌肉僵硬;“倒”多出现在中后期,患者会出现姿势异常、行走困难,甚至跌倒的情况。除运动症状外,帕金森病还有睡眠障碍、认知能力下降等非运动症状。帕金森病是慢性进展性疾病,初期可能只是一侧手部抖动和动作减慢,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发展到双侧及躯干,严重时会导致患者生活无法自理。
俞雷称,帕金森病的病因较为复杂,涉及遗传、环境、年龄等多种因素。大约10%患者的发病原因是遗传性基因突变,这类患者通常有家族史,且发病年龄更早。长期接触农药和除草剂的人群,患帕金森病的风险更高,年龄增长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在临床诊断方面,华烨提到,鉴别帕金森病,要注意其典型症状与其他疾病的差异。例如,特发性震颤是姿势性或运动性震颤,和帕金森病的静止性震颤不同;帕金森叠加综合征虽有类似表现,但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对药物反应不佳,且进展更快。诊断帕金森病,主要依靠典型临床症状,以及对左旋多巴药物的良好反应。
在治疗手段上,药物治疗是帕金森病的主要治疗方式。俞雷介绍,补充左旋多巴进行多巴胺替代治疗,以及使用增加多巴胺受体敏感性或减少多巴胺分解的药物,都能提高多巴胺浓度,改善症状。对于口服药物效果不理想的患者,还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脑深部电刺激,也可采用中医药治疗和康复治疗。中医会根据患者体质开具中药。康复治疗中的作业治疗,能提升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物理治疗则可改善运动和平衡能力。康复治疗在不同病情阶段重点不同,华烨补充道:“早期患者可以找康复科专业治疗师,制定个性化方案,在家也能做一些简单的自我康复。到了后期,康复手段就更多样了,面部肌肉、吞咽、肢体和步态训练都很重要。”华烨提出,非运动症状对帕金森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很大,比如睡眠障碍、便秘、嗅觉减退等,这些常被患者和家属忽视。针对这些症状,有专门的治疗方法,比如通过补充膳食纤维、适当运动改善便秘,使用药物治疗疼痛、情绪问题等,睡眠障碍也有相应的药物治疗方案。
患者和家属在日常病情管理中要做好记录。俞雷提醒,记录服药时间、症状变化和副作用等信息,有助于医生调整治疗方案,如果病情有变化,应及时到医院评估并调整用药。对于患者的心理问题,俞雷表示,医生会通过与患者沟通,倾听他们的烦恼,增加他们对疾病的了解,减轻其恐惧和焦虑,还会采用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手段,必要时使用相关药物,鼓励患者加入病友群交流。在饮食上,华烨提到,患者应遵循全面均衡的饮食原则,注意补充膳食纤维,蛋白质类食物与美多芭的服用时间需间隔开。
帕金森病目前无法完全治愈,但专家们的科普让大众对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患者和家属提供了科学的应对方法,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