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探索

推动无锡氢能产业向更高维度跃迁

  □王海梅

  氢能作为一种清洁高效、应用前景广阔的战略性新兴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的关键方向。近年来,无锡抢抓“双碳”转型窗口期,通过构建全链条协同发展的产业矩阵,推动氢能领域形成集群化发展态势,但也面临着核心技术薄弱、产业链分散等挑战,要推动氢能产业向更高维度跃迁,为培育未来经济增长极注入新动能。

  ●构建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

  技术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只有掌握“硬核”技术,才能在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有利地位。2025年3月发布的《中国氢能技术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我国已形成涵盖“制—储—运—用”在内的氢能产业全链条,但在一些关键共性技术及装备国产化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无锡要加快构建氢能产业科技创新体系,优化创新体制机制,集中优势力量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增强创新平台的支撑作用。依托现有创新平台,重点提升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信认证无锡有限公司、国家能源氢动力重点实验室无锡基地对产业发展的服务能级。建立顶尖团队对接机制,深化与荷兰氢能产业联盟等国内外顶尖团队的合作攻关。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研发体系。引导无锡特莱姆气体设备有限公司、中弗(无锡)新能源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聚焦氢气制备、燃料电池系统、氢气储运等核心技术,支持企业申报和承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氢能技术”重点专项,持续探索实施“企业出题、联合答题、市场判题”的协同攻关模式。

  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比如我市于2023年推出创新券,能够嫁接中小企业与“沉睡”的科技资源,推动企业创新。针对目前企业参与度不高的问题,还要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推动平台中各种专业设备、科技文献、数据等资源共享,提高科技创新券使用率,提高科技供给质量。

  ●锻造氢能装备产业竞争优势

  无锡作为非氢能资源富集型城市,应“扬长避短”,以“资源约束倒逼装备突围”,重点打造氢能装备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链。

  增强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龙头企业是整个产业链的整合器,是产业要素配置的优化器。目前,我市共有氢能领域规上企业16家,各有专长。比如,隆基氢能在制造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方面,威孚高科在PEM电解槽技术上,氢枫能源和华镁时代‌在固态储氢技术方面,无锡特莱姆在液氢存储技术上有着较强的技术和市场优势。要支持发展“龙头企业+上下游企业”模式,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进一步做强品牌、做大市场,提高产业链竞争力。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要增强对国企在资本领投、产业领跑等方面的考核力度,增强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政务、增值、互动等服务力度,加强与氢能领域外资头部企业的沟通合作,激发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和潜力。

  优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是区域竞争的关键,不仅要不断完善有关产权保护、市场准入、破产退出等方面的制度,更要针对不同企业的不同成长阶段提供更精准的服务,还要树立“用户思维”,人人、事事、处处为企业着想,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

  ●建设双轮驱动的氢能产业载体

  产业载体是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的重要承载地。要建设“特色园区+专业运营”双轮驱动的产业载体,推动氢能企业不断集聚、持续创新、深度合作和快速成长。

  构建特色园区矩阵。目前,我市已布局氢能产业链,建立了一些氢能产业园,要进一步凸显特色,实现错位发展。比如,支持新吴区的中欧低碳产业园重点招引欧洲技术前沿项目,打造成氢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氢燃料电池汽车零部件的制造基地。鼓励位于宜兴市的江苏零碳科技(氢能)产业园、宜兴氢枫氢能产业园重点加强与上海交通大学的技术合作,加强与上海电力的市场合作,要支持其逐步打造成为全国氢能研发、示范、应用创新基地。位于临港经济开发区的江阴临港氢能产业园要重点发挥产业基础和应用场景优势,聚焦氢燃料电池电堆系统及核心零部件、制氢装备、加氢装备等领域,建成具有全省乃至全国影响力的氢能产业新高地。无锡锡山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产业园、惠山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园也都各有重点,要进一步发挥各园区优势、错位发展,形成全市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专业园区群。

  提升园区运营服务能级。在硬件方面,提供5G、大模型等新型基础设施,配置氢安全监测、膜电极测试等专用设施,做好空间规划、精细化管理和安全保障工作。在软件方面,建立“园区服务管家”机制,构建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为园区企业提供各项服务,包括政策申报、金融支持、管理咨询、人才引进、会计税务等,建设和培育氢能领域专业孵化器,为氢能企业的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