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山
母婴室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必不可少的配套设施。最近,笔者参与了有关部门组织的专项调研,发现我市一些公共场所的母婴室存在设施简陋、重建轻管等问题,没能较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必须加强投入、规范管理,实现母婴室从“有”到“优”的健康发展。
早在2015年,我市就针对企业和公共场所的实际需求启动母婴室建设,并为此制定了企业和公共场所两个不同版本的母婴室建设标准。在我市不少商业中心、旅游景区、交通枢纽等公共场所,母婴室已成为一项标配。地铁三阳广场站设置的“爱心母婴休息室”,不但有充满童趣的粉色门面,具有明显的辨识度,而且里面沙发、电风扇、空气净化器等设施一应俱全,保洁员每天打扫多次。恒隆广场每一层的洗手间附近均配置母婴室,里面设施齐全,且门可以上锁,私密性很好。目前,全市公共场所已建成合格“爱心母婴休息室”超200家,成为哺乳妈妈理想的哺乳和护理空间。
据了解,部分公共场所的母婴室之所以沦为摆设,有的是因为设施不全,里面仅配置一个小马桶、一个洗手池,难以满足哺乳、清洁排泄物、婴幼儿活动等需求;有的虽然设施较齐全,但由于日常管理松懈,环境卫生条件差;还有的因为长期无人管护,被占用成为杂物间或吸烟室。这些问题导致部分母婴室无法正常使用。
由此可见,公共场所母婴室建设既需要“量”的积累,又必须实现“质”的提升。要根据场地规模、客流量等实际情况,对公共场所母婴室的位置、数量等做出差异区分,并采用标准化标识设计,让指引标识清晰好辨认;要科学合理配置相关设施,体现人性化、温情化。同时,要压实主体责任,严禁挤占、滥用、混用母婴室,做好室内清洁卫生工作,及时添补消耗品。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