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朱冬娅
当实验室的“技术种子”渴望长成产业的“参天大树”,谁来为它们打通生长的全链条?既懂技术又通市场的技术经理人,以专业眼光为创新“牵线搭桥”,让实验室的突破加速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动能。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赛道上,无锡正以创新姿态加速奔跑,优化技术转移人才培育体系,先行先试探索“项目经理人制”,不断加码创新全链条,为这一进程注入强劲动能。
技术经理人:让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
“您的企业现在有哪些具体需求?可以把项目资金、研发周期等方面的诉求再细化一下。” 近日,江苏阳光惠远知识产权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接到来自新疆某企业的电话,这家主营玉米、乳制品加工的企业,正谋划向未来食品领域转型,却苦于缺乏关键的食品加工技术,因此向张勇寻求帮助,希望能找到适配技术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挂断电话后,张勇迅速打开公司数据库,检索玉米、乳制品加工的相关信息。凭借多年挖掘技术成果的经验,江南大学食品学院的多项科研成果很快进入他的视野。“相关专利众多,这就需要技术经理人抽丝剥茧,综合多方面因素,筛选出最契合企业需求的科研成果。” 张勇向记者介绍,技术对接能否成功,技术经理人的专业知识和眼光是关键,而后续商业化磋商阶段,从产品定位、市场覆盖到团队组建等一系列工作,更是对技术经理人团队专业能力的全方位考验。
张勇是无锡最早的高级技术经理人之一,也是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获得者。他表示:“技术经理人服务的价值,不仅在于助力科技成果实现价值变现,更重要的是推动产业发展。” 从业十几年间,他和团队已直接、间接推动66项科技成果成功转化,总成交额达2.04亿元。这些项目涉及40多家企业,为企业新增创收超30亿元。
亮眼的团队成绩背后,是整个无锡技术交易市场的蓬勃发展。从市科技局获悉,2024年无锡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600亿元,同比增长超20%。其中,科技“含金量”最高、与创新关联最紧密的技术开发类合同,其统计数字上升趋势尤为显著,过去3年间年平均增长率超过60%。
活跃的技术交易市场离不开发达的技术转移服务体系支撑,技术经理人更是这一体系中的关键一环。但目前,国内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经理人职业资格认证体系,各地职称评定标准差异较大。国有企业与中小科技企业普遍未设立专职技术经理人岗位,多数由研发人员或项目经理兼职,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技术经理人的职业发展空间。
值得关注的是,近期南京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建设技术经理人队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明确将符合条件的技术经理人纳入南京市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南京、杭州、青岛、重庆、西安、济南6个重要城市率先将技术经理人纳入高层次人才认定范畴。在此背景下,加快完善技术经理人支持培育体系,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奔赴”,无锡已蓄势待发。
探索培育体系:让“科技红娘”更有作为
为进一步推动技术经理人的发展,近日,市科技局组织了一场技术经理人专题研讨交流会,邀请中关村技术经理人协会秘书长杨晓非率领的专家组,以及江南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技术交易所太湖湾创新服务中心、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无锡科创基地等单位的行业专家齐聚一堂。
会上,“如何推动技术转移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提升”这一议题引发了专家们的热烈讨论。近年来,无锡培育的初、中、高级技术经理人总数已超千人,为全市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持续注入创新动力,但市场活力不足、服务深度不够、协同机制不畅等问题依然存在。
杨晓非点明:“当前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工作,应当为技术经理人释放更多应用场景。” 在他看来,技术经理人培训不能局限于理论层面,建议无锡将医疗健康、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实际需求转化为技术经理人可承接的“实战场景”,通过“场景开放—技术验证—市场推广”的模式,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对此,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回应,无锡将实施“政策激励+场景开放+生态优化”三维攻坚计划,推动技术经理人服务模式从“单一中介”向“全流程赋能”转型,重点破解成果评估、中试验证、商业推广等关键环节的梗阻,切实打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此外,完善技术转移人才培育机制的具体措施也即将出台。据悉,无锡正在制订促进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的相关政策,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供给质效方面,将支持科研事业单位设立一定比例的科技成果转化岗位,制订符合成果转化职业特点和岗位要求的评价标准,把科技成果转化创造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作为科研人员晋升职称、岗位聘用、绩效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绩效的权重。
与此同时,我市还将建立健全技术经理(纪)人、科研事业单位成果转化员、企业“科技副总”等各类技术转移人才培育、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支持在锡高校开设技术转移相关学历教育,开展高层次技术经理人交流培训,支持建设技术经理人实训基地等。通过健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推动成果转化参与人员收入与对成果转化的实际贡献相匹配。
项目经理人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技术经理人发挥“牵线搭桥”基础作用的同时,为深化产才融合、推动项目精准培育,无锡对全链式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展开了更深层次的探索。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当天,无锡高新区召开2025年科技和人才工作大会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推进会,推出《关于优化无锡高新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若干措施》,其中“项目经理人制”等一系列重磅举措备受瞩目。
无锡高新区创新引入的“项目经理人制”,实行“一赛道一项目经理人一专班”模式,旨在创造条件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并赋予他们更大的管理权限。项目经理人作为未来产业新赛道培育的核心负责人,将开展新赛道“前沿技术发现—应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培育壮大”全链条创新布局、全过程项目管理和全生命周期培育。无锡高新区面向人工智能和具身机器人、化合物半导体、氢能和新型储能等8个新赛道领域,遴选了首批16名项目经理人并聘任其“上岗”。
无锡生命科学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匡宏接过了合成生物新赛道项目经理人的聘书。他表示:“作为合成生物项目经理人,我将深入推进与北大未来学院、药科大无锡研究院等技术策源地的合作建设,积极引进高端人才。同时发挥好国投新质蛋白生物制造创新中心等‘创新策源+成果孵化+场景开拓’一站式赋能平台作用,建立‘概念验证—中试放大—产业落地’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吸引上下游优质企业集聚。”
“项目经理人制”凭借其直接、灵活的管理模式,在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执行效率、促进成果转化、培养复合型人才等方面优势显著。这种高效的科创资源组织方式也引起了梁溪科技城的关注,并于今年3月启动先行先试。与无锡高新区集中聘任的形式不同,梁溪科技城采取针对性选人策略,从个案入手进行探索。自项目招引之初便实施项目经理人制度,提供陪伴式全链条服务。
从招商端到服务端,项目经理人主导创新要素布局,灵活配置各类资源,从产业需求出发谋划重大项目,打通整条产业链,服务项目全生命周期。梁溪科技城还将根据项目收益对项目经理人实施奖励激励,逐步打造一支“懂技术、懂产业、懂投资”的科技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