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新增18个省级农业品牌

我市聚力品牌强农提升现代农业竞争力

  本报讯 近日,我市杨巷大米等4个区域公用品牌、芹丰等14个产品品牌入选江苏农业品牌目录,为全省最多。采访了解到,不少农产品在打响品牌后收益明显提升,杨巷大米、芹丰牌水芹售价分别较同类农产品高约0.5元/斤、1元/斤,“宜兴红”茶品牌溢价能力提升30%以上。更可喜的是,我市粮、菜、茶、水产等特色产业都很“能打”,遍布其中的市级、省级和国家级农业品牌分别达80个、44个和6个,农业强市步伐铿锵有力。

  “政府、农业合作社、农企劲往一处使,通过园区化种植、品牌化经营,水芹产业实现爆发式增长。”江阴月城镇戴庄村党总支书记邹建刚说。村集体放手流转土地,使水芹面积由2022年前不到200亩迅速增至1000亩,并成立农企开展土地整合、指导农户种植。如今,芹丰牌水芹和2022年前比亩均产量约增1000斤,亩均收益约增1万元。而在宜兴杨巷镇,由米厂、农产品销售公司和农业合作社等组成的融合经济体对2万多亩水稻实行订单化生产,区域公用品牌“杨巷大米”名气大增,远销20多个城市。

  农业强市战略下,品牌日益成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支点”。近几年来,我市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市级的品牌分别给予最高20万元、10万元、5万元的奖励,形成了“培育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良性发展态势。随着农产品品牌营销促销大赛、“农情四季”农业品牌推介等活动多频开展,我市品牌农产品知名度显著提升。当前,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等六大特色主导产业已形成品牌矩阵:严家桥大米、吴越水晶大米等成为高端企业的严选优品,阳山水蜜桃、马山杨梅、鸿山葡萄等特色果品在超市、商店深受消费者欢迎,宜兴大闸蟹、甘露青鱼等地理标志产品和太湖翠竹等畅销国内外,满足了市场多元化需求。

  品牌引领下,部分农业基地从卖初级产品向卖预制菜、卖体验转变,提升产品附加值。甘露青鱼与“三凤桥”合作开发熏鱼预制菜,采用先进的加工工艺和包装技术,产品一经上市便供不应求。宜兴围绕“阳羡茶”“宜兴红”打造阳羡茶产业园、西渚茶禅小镇等茶文旅基地,通过茶园观光、采摘、制茶、品茗和度假休闲等体验活动,30多家茶企收益较5年前提升约20%。

  政企联手壮大经营主体,品牌联农带农作用不断增强。杨巷大米由乡镇、农企共同出资建设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目前已增至6家,供秧面积增至4万亩,并在镇政府“穿针引线”下和省农科院合作“定制”水稻新品种,为产业发展夯实了装备、技术基础。诸多农业品牌亦加快与数字技术融合,通过短视频、微信等提高品牌营销效果。阳山水蜜桃做强网络销售矩阵,已授权网络销售300多家、实体门店80多家,去年全产业链产值同比增长5%左右。全市农产品网络销售亦在品牌营销推动下不断升温,去年达59.03亿元,同比增长10.33%。

  (朱雪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