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梅即高温,炎炎夏日让锡城进入“炙烤”模式。应对这场“烤”验,全市各板块、相关部门纷纷推出有力举措,为市民撑起“清凉伞”。在这场“超长待机”的防暑降温大战中,坚守岗位的户外劳动者尤为不易,他们顶酷暑迎热浪,为城市的正常运转付出了辛勤汗水。城市需要不断“上新”“凉策”,从实际行动、从细节入手彰显民生温度。
提供“凉策”,需从细节出发,让劳动者切实享受到清凉关怀。发放防暑降温物资、设立清凉驿站、倡导沿街店铺商家等加入“清凉”大军……不断更新的举措体现出了城市文明的高度,也确实为劳动者防暑降温带来了便利。但也应看到,一些权益保障的细节还有待提升。比如路边的环卫工人并不知道哪里有清凉驿站可以歇脚,即使知道有清凉驿站也不敢随意离开岗位;外卖员的工作时段为用餐高峰期,但此时往往是一天中温度较高的时候,很难实行高温时段调休机制。相关部门及用人单位应确保工作时间符合规定、津贴待遇及时发放、工作环境得以改善,有效防范职业性中暑事件发生。同时,可在更多细节处关怀劳动者,如上线清凉驿站地图,方便劳动者查找休息点;改进工作服、配备小风扇等,减轻高温作业的不适感;为外卖骑手提供免罚权益、线路优化和派单保护等,全方位为劳动者构建“清凉港湾”。
提供“凉策”,需不断创新纳凉场景,升级功能特色,为“情绪中暑”降温。目前我市开放了411处纳凉驿站,对各级文明实践中心(所、站)“钟书房”、学习驿站、城市共享空间等进行改造升级,为市民提供集饮水、充电、休息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打造纳凉休闲好去处。但纳凉驿站的设置,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需要因地制宜并贴近民众需求。要充分利用人防工程资源,创造性地将避暑纳凉与文化传播、休闲体验相结合,为市民打造集功能性、文化性、服务性于一体的避暑新空间,最大可能优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效果。杭州焕新升级开放6处防空洞纳凉点,成为夏日里独特的人文风景线。在纳凉点内,市民不仅可以避暑,还可以看电影、写作业、运动健身、借阅图书、参观展览,甚至参与国防教育主题的沉浸式体验,享受“别有洞天”的休闲时光。这种不局限于送清凉,同时又满足群众诉求的创举,可以说是为劳动者及市民奉上了令其身心愉悦的“人文荫凉”。(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