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3版:热闻

“酱排骨”铺路 “小笼包”点灯

百年复兴路焕新“出圈”

  “快看!地上画着梅花糕,还有酱排骨!”昨天傍晚,小朋友惊喜地指着地砖,沿街散步的市民纷纷用手机拍下这些可爱的互动装置。整洁有序的复兴路上,时尚小铺鳞次栉比,每隔几米就有森系花箱,绿化小景观、books报刊亭等小而美的空间随处可见……

  从“老县前”到“复兴路”,这条承载着无锡城市记忆的百年老街日前完成了一场道路设施的“微更新”,焕新成为集特色美食、休闲体验、文化打卡于一体的示范性网红街区与高品质后街经济样本,与改造提升后的健康路、中山路、人民路等连点成片,为锡城中心城区注入全新活力。

  空间重构

  将道路还给市民、游客

  曾经的复兴路,道路 绿化与建筑前区各自割裂,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混行,人行、交通线路不顺畅,安全隐患频发。而今,一场以人为本的“微更新”,让街区整体面貌发生了质的改变。

  道路的重构是这场更新的关键。由原先的“机非共板”到如今的“人非共板”,复兴路路面拓宽,取消部分花坛,腾出步行空间,最宽处可达10米。在人行道与机动车道的基础上,加入非机动车道,优化动线,并在行道树旁空地安插非机动车停靠区,解决了非机动车挤占盲道、人行道空间的问题。

  全路段实现了无障碍通行。通过坡道坡度控制,让部分道牙与车道齐平,各路面无缝衔接。“自从路面更新,晚上可以过来散步啦。”家住附近的市民顾先生表示,复兴路的无障碍设计给附近居民带来了很大便利,“小区里有些坐轮椅的老人现在可以自如地在人行道行动,不用担心卡在路牙。”

  此外,“微更新”更关注便民细节。复兴路靠近解放西路的路面曾是严重积水点,通过抬升局部下陷地坪、铺设透水砖、改良收水口等举措,该积水点已然消失。台风“竹节草”来锡期间,实现了迅速排水。而浪花白、芝麻黑、福鼎黑等色的花岗岩砖,将道路进行功能区划分,满足行人通行、休憩的不同需求。“出于铺装一体化的考量,路面30多处井盖也升级为‘隐形’井盖,在实现道路平整的同时,路面更加美观。” 梁溪建管中心项目负责人介绍,街道家具采用统一的设计,座椅符合人体工学,栏杆、挡车桩、隔离桩统一工艺、色彩与风格,形成空间引导与景观美学的有机协同。

  匠心营造

  品质细节赋能美食场景

  隆兴饼店内,面糊“滋啦”一声摊开,老板轻轻加上一枚鸡蛋,香气四溢;陈记痛风锅沸腾着,螃蟹与鲍鱼的鲜香漫过街角;廿一馄饨担的绿汤辣馄饨端上桌,菠菜汁调就的汤底辣中带鲜;已经开了7年的网红咖啡厅“啡那么浓”,木质格调与绣球花园营造莫奈画境……全长530米的复兴路,如今开出40多家传统或网红美食店,餐饮业态占比超六成。从单体店铺到街区级的商业氛围,复兴路的美食版图正不断拓展。

  街区空间品质进一步提升,美食活力成为吸引流量的重要元素。改造后,沿街商铺与慢行空间的衔接更加紧密。道路花砖上刻绘着酱排骨与银丝面等无锡传统美食的图案,路口设有“复兴路EAT”的艺术装置,长大弄与解放西路交叉路口的电箱进行艺术化改造后,摇身一变成为“吃喝玩乐在无锡”的文艺标识,美食街区的主题氛围得到强化。

  “是不是网红不清楚,但拖着行李箱来买饼的游客真不少!”在复兴路153号,经营了二十余载的隆兴饼店成为博主打卡点,店主感慨环境美化后年轻顾客明显增多。“我们在此开了第二家店,看好复兴路未来人气。”复兴路上陈记痛风锅的负责人张先生坦言。

  最值得期待的是,夜间亮化改造中,小笼包、水蜜桃、大闸蟹等无锡IP形象,变身为悬挂于路两侧香樟树上的灯具挂饰,计划于本月通电后成为亮化景观。

  据了解,复兴路下一步规划将外摆经济融入街道,在可行范围内允许街边小店延伸经营空间至户外,通过规范管理避免占道、噪音污染等问题,为“夜无锡”增添烟火气。

  文艺点睛

  美学带来后街经济新体验

  环城古运河碧水蜿蜒,周边街巷、道路构成无锡老城区独特的“龟背城”格局。如今,健康路、中山路、人民路等“龟背壳”主要道路正在进行连片的整体更新。复兴路的蜕变,绝非简单的“涂脂抹粉”,它印证了城市更新对后街经济的深层赋能。

  从路砖与灯具的无锡元素,到街角、电箱的友好标识,复兴路将地域特色融入环境美化,在人文基础上进行再造。儿童游乐设施旁,books报刊亭是升级后的文化小站,在传统报刊的基础上加入咖啡与无锡文创产品售卖,这些连通文化与生活的小小空间,让整条街变得更加鲜活有趣。这种文艺范的渗透,激发了后街经济的潜能。“00后”网红博主rikker已经“三刷”复兴路,她告诉记者,以前来只是拍某家网红店,现在这里艺术氛围浓厚,好看又“出片”,体验感完全不同。

  “我们着力打造样板步行街,希望吸引更多的市民、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的到来,为中心城区的城市更新助力。”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如何将网红IP流量转化为实际消费活力,是当下探索的重点。为此,复兴路计划采用“收、租、引”一体推进的模式激活闲置店铺,筑巢引凤,通过入驻政策吸引青年创业者,引入更多手作工坊、独立咖啡等小众业态,与现有美食商业形成互补。同时,在街道空间中植入更多青年元素,结合改造后的慢行系统打造露天社交场域,让老巷陌成为年轻人乐于停留、交流的城市地标。

  (韩玲、实习生 田佳缘 图文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