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高湿天气持续盘踞,各类季节性高发疾病进入活跃期。无锡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主持工作)、副主任医师安方梅与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主任、主任医师夏汝山在“无锡名医团・名医面对面”访谈中,为市民详解高温季疾病防护要点,支招科学应对湿热天气下的健康挑战。
消化疾病高发,饮食卫生是关键
“高温季,消化科门诊量较日常增幅达30%,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和功能性疾病成为主流。”安方梅指出,持续高温使食物保质期显著缩短,湿热条件更利于细菌繁殖,饮食不当易引发腹泻、胃肠炎甚至食物中毒。
她特别提醒,高温季常见的凉拌菜、冰饮是引发胃肠疾病的“隐形杀手”。“生菜、黄瓜等蔬菜易携带泥土中的细菌,鱼虾贝类可能存在寄生虫污染,而豆制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更易变质。”安方梅建议,制作凉拌菜时需充分清洗食材,肉类应彻底煮熟,剩余菜品需在2小时内冷藏,冰箱储存不超过48小时。
针对市民关心的腹泻鉴别问题,安方梅给出清晰指引:普通腹泻症状轻微,仅有轻微腹痛腹胀,无发热呕吐,1—3天可自愈;感染性腹泻则伴随剧烈腹痛、高热及全身不适,多由诺如病毒、沙门氏菌等引起,严重时需及时就医。她特别提醒道:“高温环境下青少年好动易脱水,老年人对缺水感知迟钝,这两类人群腹泻后需格外注意补水,可采用口服补液盐或自制糖盐水,少量多次饮用。”
空调使用不当引发的“空调病”也需警惕。安方梅解释,室内外温差过大、空气干燥、久坐不动等因素会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建议空调温度设置在25—26℃,定时通风加湿,避免久坐,适当活动促进胃肠蠕动。
皮肤问题激增,科学应对是核心
“高温季皮肤科门诊量日均达1000—1500人次,较平时增长30%以上。”夏汝山表示,高温高湿的环境下,皮炎湿疹、真菌感染、痱子等皮肤问题集中爆发。他澄清:“医学上皮炎与湿疹本质相同,均由内外因共同作用引发,内因是过敏体质和免疫力失衡,外因则包括紫外线、化学刺激、螨虫蚊虫叮咬等。”
对于空调房对皮肤的影响,夏汝山指出:“长期处于低湿度环境会导致皮肤干燥,加重湿疹症状,但过度清洁同样有害。”他建议洗澡水温不超过37℃,时间控制在10分钟内,避免使用搓澡巾和碱性洗护用品,洗完后及时涂抹润肤露。婴幼儿湿疹患者尤其需注意,睡眠环境温度建议控制在20℃左右,同时加强保湿和补水。
近期备受关注的基孔肯雅热和蜱虫叮咬问题,夏汝山给出专业防范建议:“基孔肯雅热通过伊蚊传播,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关节痛,与普通蚊虫叮咬的局部反应不同;蜱虫多活跃于水草茂密区域,叮咬后不可硬拽,需用酒精擦拭叮咬部位后及时就医取出。”他强调,防蚊需做好物理防护,穿长衣长裤,避开蚊虫密集区域,同时保持良好作息增强免疫力。
针对反复发作的脚气问题,夏汝山解释:“真菌喜潮湿环境,高温高湿季节尤为高发,皮肤屏障受损和免疫力失衡是主因。”日常护理应穿全棉衣物和五指袜,保持足部干燥,鞋子定期晾晒;治疗需遵医嘱使用抗真菌药物,脚气一般两周可愈,灰指甲则需3—6个月疗程。
人群精准防护,健康习惯是根本
针对不同人群的高温季健康防护,两位专家给出个性化建议。儿童好动易出汗,需定时补水,避免正午高温时段户外活动,做好防晒和防蚊措施;老年人免疫力较弱,应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适度散步、打太极等温和运动,定期补水防脱水。
上班族长期久坐空调房,需注意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咖啡和冰饮摄入,定时起身活动;户外工作者和运动爱好者则要强化物理防晒,穿防晒衣、戴帽子,运动后用温水洗澡,避免冷水刺激引发荨麻疹。
“高温季健康防护没有捷径,关键在养成良好习惯。”两位专家共同强调,饮食上注意卫生、适度进食,生活中规律作息、科学防护,出现不适及时就医,才能有效规避健康风险,平安度过湿热季节。市民应树立“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让科学防护成为高温季生活的常态。
(杨洁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