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点的钟声,沉厚悠扬,再次穿透崇安寺二泉广场的喧嚣。这自1915年便守护无锡的钟声,曾在岁月中沉寂良久,只余下斑驳楼影,静默注视着城市变迁。而今,历经崇安寺片区整体改造,位于无锡“城市原点”的百年钟楼图书馆,不仅重现光彩,更以汩汩书香与蓬勃活力,重新叩响了市民的心扉。
这座曾是无锡城区最高建筑的钟楼,1912年始建,1915年开放,作为“我国最早创建的公立图书馆之一”“当时全国最大的县级图书馆”,它由国学大师钱基博先生担任首任馆长。钱基博先生曾自豪地断言:“独念江苏六十县,无锡号为壮县,而就图书馆而论,亦以无锡为巨擘。”钟楼见证历史风云:1918年庆祝一战结束、1949年欢庆无锡解放,大自鸣钟曾两次震撼鸣响百下。它不仅是测绘意义上的城市“0坐标”,更是无锡现代文明觉醒的不朽丰碑,牵引着开原乡大公图书馆等城乡图书馆建设热潮。它曾代表无锡的“高度”,更是无锡文脉的“起点”。
时光流转,功能更迭。2000年10月,无锡市图书馆新馆落成于金匮桥畔,老馆钟楼虽被列为文保单位,其核心的图书馆功能却逐渐淡出。它曾一度成为繁华市中心一个静默的“背景”、一个被仰望却难以亲近的轮廓。对许多市民而言,钟楼是记忆里的地标,却不再是生活的一部分,那份与书为伴的深厚联系,仿佛随钟声一同隐入历史烟云。百年建筑,静候着与时代脉搏重新共振的契机。
而今,硬件升级赋予它新生:一楼蜕变为展陈空间,生动述说无锡城的百年故事;二楼则被打造成温馨开放的“钟书房”——一个专为市民设计的公共阅读天地。钟楼内,梁溪文旅集团的管理员们每天细心收拾书籍、布局空间,“让它们以最好的状态迎接每一位读者”。这份守护,让历史的温度触手可及。开馆前门口便常有等候的人群,他们中有家住附近的本地市民,有特意追忆从前的“老无锡”,还有带着行李慕名而来的游客。
令人欣喜的是灵魂的注入与活动的繁荣。今年暑期,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让这座百年建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年轻活力与烟火气息:亲子共读时光温馨动人,绘本阅读角成为亲子家庭的热门打卡点,书香与童声交织成夏日最美妙的乐章;“古钟新韵”体验乐趣多多,结合钟楼特色推出的古钟拓印、钟表知识小课堂等活动,让市民在动手实践中触摸历史文脉,感受时间技艺的魅力;“原点市集”增添生活气息,文创市集在钟楼周边空间展开,本土手作、创意设计、特色美食汇聚一堂,市民在书香浸润之余,还能淘选心仪好物,享受休闲时光。
这一系列暑期活动,迅速点燃了市民的热情,吸引了众多年轻面孔、亲子家庭和阅读爱好者聚集于此,让这个与书为伴已有百年的空间,彻底摆脱了静默的“背景”角色,成为充满欢声笑语、思想碰撞与生活烟火的文化磁场。
在这里,阅读体验是多元而鲜活的。读者陈先生沉醉于《资治通鉴》,直言“向往已久”;专程来打卡的游客,意外邂逅余华的《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差距里》,欣然坐下沉浸阅读……这里既是安静的个人阅读港湾,也是热闹的思想交流平台。“后朗领读”的讨论、“知乎城市空间”的探索、亲子共读的欢笑、市集的热闹喧腾,与书页的翻动声响交织,共同谱写着钟楼崭新的日常乐章。
从测绘原点,到精神家园;从静默地标,到活力四射的文化客厅——当整点、半点的钟声再次在城市上空悠然回荡,百年钟楼不仅仅是在唤醒记忆,更是在叩击当下,召唤着每一位市民走进这座“城市原点”,找寻与书、与城、与己的深刻连接。
城市原点,正因书香、活力与人间烟火而历久弥新。(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