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药这事儿,多数人只知遵医嘱,却不知其中藏着因人而异的大学问。我便是在岁月流转中,才慢慢咂摸出其中的滋味。
人到老年,慢病就像不请自来的客人。从前总觉得自己身体硬朗无虞,直到体检单上跳出“高血压”三个字,才惊觉岁月不饶人。医生开好药方,我便踏上了漫长的服药路。
药品说明书上写得明明白白:一天一次,最好在早晨服用。我依着医嘱,渐渐养成了晨起服药的习惯。可日子一天天过去,血压却像个调皮的孩子,时高时低没个准头,尤其是早晚测量时,数值总在高位徘徊。后来连血压计都从腕式换成了臂式,精准度提上去了,可血压依旧不听话。是该加药,还是有别的问题?疫情期间,去医院不方便,我便向相熟的医务人员请教,有人建议在晚上睡前再加服一次。可我心里犯嘀咕:白天血压明明在正常范围,晚上加药会不会影响白天的数值?况且多吃药总归对身体没什么好处。药到底该怎么吃,这个问题像块石头压在我心头,思来想去,我决定自己摸索慢病管理的方法。
我开始从书本上汲取知识,向懂医的人虚心请教,更重要的是,结合自身情况,每天至少测量两次血压,把这些数据一一记录下来,细细分析、判断、摸索、试验。
寒来暑往,不知不觉两年多过去了。翻看厚厚的血压记录本,我忽然发现,从前只记录了测量时间和血压数值,却漏掉了一个关键因素——气温。原来血压与气温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后来,我每次记录都会加上当天的最高气温,渐渐从中看出了门道:血压与温度的关系、饭前饭后服药对血压的影响,这些都说明吃药绝非孤立的事,而是与诸多因素紧密相连。那么,如何吃药、何时吃药才真正适合自己?这又成了我需要钻研的新课题。
常听人说“久病成医”,如今想来,这话确有几分道理。有时忙起来忘了饭前吃药,我便立刻在饭后补上,还及时在本子上做好标记。这些小插曲反倒为我的血压测量提供了新的数据,让我能对比饭前与饭后服药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与观察,我发现了不少规律:饭后服药,血压比饭前服药时偏低;沐浴后测量,血压比沐浴前要低;就连睡前与睡后,血压数值也大不相同。这让我明白,光靠几次血压测量并不能准确反映身体的实际情况,确定吃药时间,必须综合考虑这些因素重新规划。
综合种种分析,结合实际测量的血压情况和吃药时间等要素,我终于悟透:吃药不仅要吃对时间,更要吃对时段。气候状况、饭前饭后、上午下午、睡前睡后,这些都得根据自身身体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吃药时段。
如今,我选定在傍晚饭前半小时服用降压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血压测量数据始终在正常范围内。在这场与慢病的持久战中,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吃药,更收获了掌控健康的主动权。数据漂亮了,心情也跟着明媚起来,血压自然也就更平稳了。(盛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