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去北京,到中国人民大学参观,与“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不期而遇,展览留住了我的脚步,激发了我的兴趣,让我流连忘返。
尺翰,是指书信。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以家书为主题的博物馆。“尺翰之美——中国传统家书展”共展示家书实物1000余封,老照片500多帧,荟萃了历代家书精品。
在展馆里,巧遇了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他致力于抢救民间家书,征集到家书8万封。当时,正在给学生讲述抗战家书的故事。他指着一封封家书娓娓道来,左权致妻子的家书、赵一曼的刑场绝笔信、谢晋元给连襟的家书、冯庭楷烈士写给父母和大哥的信、华侨青年符克和白雪娇的家书……我静静地听着他的讲述,看着一封封充满激昂呐喊、细述柴米油盐、感人肺腑的家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回家后,我翻找出家中为数不多的家书。读着读着,我仿佛回到了过往的岁月,父母和长辈的教导、与在国外读书的女儿交流、亲戚间的问候关心,点点滴滴都浮现在眼前。儿时,生活在外婆家的我,帮外婆给在上海工作的阿姨写信,寄出后,便天天盼着邮递员送来回信。女儿刚出国读书时,通信很不方便,寄一封信要十几天才能到,而收到女儿的回信还得等上十几天。不过,等待家书也是一种美,在等待中感受一份亲情,体验“家书抵万金”的内涵。
如今,电子邮件、电话、手机短信、QQ、微信等电子通信手段成为新型的家书,纸质家书成了稀有的文物。我在想,若干年以后,现代的家书如何传给后人?通过数字化保存,把亲情留存下来,应该是我们要做的事,也是让中华优秀家庭传统薪火相传的有效途径。(则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