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06版:寻访抗战印迹 传承复兴力量

让历史照亮未来之路

——“给1937年先辈的信”征文作品选登

  致敬金陵的“守护之光”

  尊敬的明妮·魏特琳女士:

  您好!

  当我提笔思索着写下这封信,思绪跟着脑海中的画面,穿越时空,回到1937年的南京——那座被战火撕裂,却因您的坚守而留存希望火种的城市。作为一名“00后”的中国学生,想向您诉说我们从未忘却的敬意。

  前些天观看电影《南京照相馆》,银幕上以您为原型的外国女医生,在日军暴行前奋力阻拦的身影,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触摸到您的伟大。当侵略者的巴掌落在“您”脸上的那一刻,暴力的响声打碎的不仅是安全区的宁静,更如重锤敲下,沉重击打在每个观者心上。我知道,电影远无法复刻您亲历的残酷:日军漠视公法、虐杀军民,连您这些以死相助的国际友人都肆意欺辱。可即便是在如此巨大的威胁与危险面前,您也从未退缩。

  您在中国,在金陵女大的坚守,是那段黑暗岁月里中国人民生命中最温暖的光。为让中国女性读书求知,您筹建女子大学;面对人生的抉择,您在婚姻殿堂与援华使命间选择后者,将最美年华献给古都金陵。安全区的学校里,您护佑妇孺、对抗暴行,那句“宁可在未来面对破损玷污的四壁,也要为妇女儿童提供人道服务”,是跨越世纪的人道主义誓言,拯救无数同胞于深渊。您那挡在血迹斑斑刺刀前,单薄却坚定的身影,已铸成世界人民抵抗法西斯暴行的坚固堡垒。

  电影中您崩溃绝望的眼神,让人心痛,我想现实里您的内心只会更疼痛百倍。您看着士兵惨死、女学生受辱,承受着难以言说的煎熬,却始终没放下守护的职责。这份坚守,是无比沉重的担当,让后世的我们懂得:大爱无疆。

  遗憾您过早离世,可经历那样的绝望与残忍,我明白,心怀大爱的您在抉择中如此煎熬,却又如此壮烈。如今写下这封信,盼能穿越时空,给您倍受煎熬的灵魂一丝慰藉——您当年庇护的,是南京百姓的未来与希望。您虽来自异国他乡,却早已是南京城、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守护神。

  现在,您守护的中国早已山河重振:南京梧桐大道树木繁茂,江南名校文脉不断,中华民族振兴富强。我们这些后辈,继承着您留下的精神财富,不忘历史、传递大爱,誓要守护祖国大好河山,吾辈自强。

  愿这封信,能让您知道:您的精神与恩情,将被您所保护的中国人民代代铭记;您所热爱的中国,正一步步奔赴光明灿烂的未来。

  此致

  敬礼!

  刘思彤

  2025年8月6日

  (作者:刘思彤,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辅导老师:闫到宁)

  芦苇荡的英雄回响

  亲爱的先辈:

  您好!

  我是江阴市祝塘第二中学初二(3)班的学生。在这个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年份,我站在江抗祝塘纪念馆的展厅里,看着玻璃柜中您那件打着补丁的粗布衫,我眼睛发烫,忍不住想跟您说几句掏心窝子的话。

  这布衫是去年纪念馆改陈时新找出来的宝贝。最让人亮眼的是衣领内侧,用红线绣着“誓死救国”四个字。细密的针脚,许是您夜里就着豆大的油灯,眯着眼一针一线绣的。现在它躺在恒温恒湿的展柜里,旁边摆着放大镜,好让每个来的人都能瞅清那些歪歪扭扭却格外有力的笔画。我们美术课还专门临摹过这些补丁,老师说,每块补丁都浸着当年的风雪。

  您知道吗?在纪念馆的档案室里,保存着一本特殊的“抗战食谱”。里面记录着你们当年发明的“芦根粉馒头”——把芦苇根晒干磨粉掺在玉米面里。去年学校食堂照着方子做了回,黄澄澄的馒头咬下去,糙得拉嗓子,可嚼着嚼着,不知谁先红了眼眶,后来好多同学都抹起了眼泪。现在每年清明,纪念馆都蒸这个,免费给来的人尝,大家都叫它“忆苦思甜馒头”,咬一口,就想起您那会儿有多难。

  最让我心跳加速的是新发现的“抗战地图”。画在蚕种包装纸背面,用烧焦的树枝歪歪扭扭标着祝塘的水路和日军据点。你们还想了套“暗号”:画个圈是能藏人的人家,画个三角是信得过的摆渡人。现在这地图做成了互动展项,手指一点,老照片就弹出来,还配着故事。我和同学总抢着玩这个“寻宝游戏”,指尖点到哪个记号,眼睛就瞪得溜圆——原来当年藏过伤员的人家,现在住着爱笑的阿婆。

  上个月,在纪念馆后院挖出个锈透了的铁盒,里面是你们的“战地日记本”。纸都黄得发脆了,可您写的字还能看清:“今日伏击汽艇,缴获罐头两箱,全分乡亲。阿福牺牲前说想吃糖,可惜……”看到这儿,我兜里的水果糖突然硌得慌,攥着糖纸的手都麻了。现在这铁盒成了“镇馆之宝”,旁边放着本“回信本”。有个一年级的小弟弟写道:“先辈,超市里糖可多了,我每天揣一颗,想着阿福叔叔能尝到。”

  说出来您可能不信,当年你们传情报的芦苇荡,现在成了我们的“抗战实景课堂”。我们在那儿重走你们走过的路,用您发明的“芦哨暗号”玩游戏——“嘘嘘”两声是安全,“呜——”一长声就得躲起来。最神的是找到你们搭的“水中哨所”遗址,就是把木桩钉进河底、上面铺木板做成的隐蔽哨位。现在这儿立了块透明牌子,水下还装了摄像头,小鱼在木桩间穿来穿去,倒像替我们在给哨所“站岗”。

  马上就是9月3日抗战胜利纪念日了,我们班要做个“时空邮箱”,收集大家写给您的信。我的信也会放进去,可我总觉得,这信该念给您听才对——就站在您那张芦苇丛里的老照片前,风一吹,芦花沙沙响,说不定您能听见呢。

  此致

  敬礼!

  王可欣

  2025年8月3日

  (作者:王可欣,江阴市祝塘第二中学 指导老师:费蓉蓉)

  穿越历史烟云的遐想

  敬爱的先辈:

  展信佳。

  前些日子外出旅行,路过一片村庄,土灰色的日本炮楼仍然钉在村庄桥头,像一块生锈的弹片。乍见时觉得它阴森潮湿,积压着八十多年的历史瘴雾,连阳光都点不亮它,然而闭一闭眼,深吸一口气,那段历史浮现眼前,我知道,必得去触碰一下它了。

  于是我踩着浸润雨水的砖石路,走近炮楼,伸手触摸到它风化疏松了的墙体,它此刻正在我掌心簌簌掉落碎屑。

  我看着这片村庄。那时你们看着这炮楼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悲愤,不甘,耻辱,与热血澎湃,将沾着泥土和血渍的手掌攥进胸口?如今这炮楼已经威势全无,野草从水泥里探出来。

  先辈们,在那年月里,也许你们冲锋在前,以血肉铸长城,前赴后继,凝聚起为国挺身的精神丰碑;也许未能投身战斗,亲手杀敌,然而,你们耕作的土壤,在侵略与压迫下生存的血脉,尽己所有援军报国的大义,同样是抗战精神不可或缺的部分,绘就着如今我们的精神图腾。

  如今炮楼前的荒坡已变成良田。改革开放,脱贫致富的春风和暖,乡村振兴的春潮涌动,使曾经被战争蹂躏荒芜、贫困落后的村庄焕发出新的生机。如今田野绿浪翻滚,乡村旅游蒸蒸日上,在民宿农家乐里纳凉的旅客端起茶壶,晚风穿过屋檐垂挂的藤蔓,沁人心脾。

  记得家乡的山间,坐落着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庄严肃穆,将那段历史铭刻在每个后人心中,成为不可磨灭的精神图腾。

  今年清明,我们也参观了家乡的太华山新四军和苏南抗日根据地纪念馆。讲解员是老战士的后人,他颤抖的手摩挲着墙上的弹痕,轻轻哼起当年的暗号小调。旋律乘着清风在当年的武器军服间流淌,竟传来奇异的回声,仿佛我们后辈正与八十年前的你们穿越时空一起合唱。

  下山时,我们看着城市高楼林立,车马川流,突然意识到,这是你们赠予的最好礼物,而这封信,正是我们对先辈们的宽慰——盛世如愿,海晏河清,国家富强,民族振兴。

  纸短情长,我后辈,将这封信拴在和平鸽的腿上,惟愿它穿越历史烟云,战火硝烟,将橄榄枝递与你们,给你们一份信心,一丝快慰。

  此致

  敬礼!

  毛一丁

  2025年7月16日

  (作者:毛一丁,江苏省宜兴中学 指导老师:钱玉琴)

  大窑路上的义士

  敬爱的叔和公:

  展信安!

  写下这封信时,我正坐在运河边上,偶有船只从水上忙碌走过,发出嗡嗡的轰鸣声。风从四面八方来,吹下了一点砖石的灰白色残屑。江南入夏,气氛聒噪不失温婉。

  小小芥子,小小人物,小小心脏里每一次搏动,手扶着大窑墙的每一次颤抖,枪托着每一次巨大的后顶之力,在1937年11月20日夜,同那句“筑窑为堡,庇民千余”,散作无锡历史中一粒粒金粉。

  是您,是苏家人,是以苏家为代表的江南人。

  坚韧不屈,像水一样,刚柔并济的江南儿女。

  还记得吗?当日寇渡过黄浦江,像饿狼一样扑向无措的江南腹地。您手上新修的族谱还没干,然而墨香却已透着血腥,街坊的哭喊声震碎窗棂。而您,一位医生,医者仁心,此刻却涌上一股豪情。“去把大窑缝隙堵了,别忘留个枪眼。”土枪,布衣,没有金戈铁马,可您看着南门水弄堂的老少,竟觉得自己就是大将军了。

  孩子的眼睛滴溜溜望着您,他们焦急的母亲在您封好的窑砖下休息,老人在儿孙搀扶下半躺着,银发透出柔软的光泽。

  于是您更豪气了,像您爱读的辛弃疾那样神气。

  您指挥族人,看着日寇的刺刀泛着同胞血液的玫红,苏家汉子趴在窑口。一阵寒意从脊背窜出,又深深被滚烫的心头血压下,化作无比的悲愤。20多杆土枪同时喷出火舌,对岸日军栽在水里。连素日温和平静的水都猛烈地呜咽起来。可没过多久,天上三架飞机,把窑前土路炸得坑洼。

  族谱被藏在陶罐里,埋在最深的砖窑底下,连同这段滚烫的故事。扭头吩咐年轻人带领乡亲躲避。又一次天黑,日寇冲进南门,您混在逃难的人群中,听见身后传来砖窑倒塌的轰鸣。

  那是苏家的砖,垒成最后的墙。

  这段故事,您希望我们别忘。

  我不敢想象,此刻卖着早点,落着太阳,走着行人,漫着评弹声与茶香的这个小巷,曾有如此腥风血雨。

  幸好我们没忘。有个叫苏茂伦的您的后人,给我们找到了您当年的故事。

  当年那散成金粉的八个字,如今沁进墙头,正筑起一个更结实的堡垒。您知道吗?现世的江南,现世的无锡,可有比当年更硬的脊梁、更韧的水、更美的人。

  经济实力领跑全国,科技研发迅猛,政府鼓励创业,未来产业展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当然,钢筋混凝土与科技电路中,小桥编织着情诗,狭长小巷,鲜花古木,青山绿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无锡既可以用科技震撼你,也可以用一碗热汤抚慰你的心灵。无锡人也还是那样,热情,善良,带点江南的温婉,骨子里则淌着长江水,柔中带刚。

  没让您失望吧。

  搁笔,我还坐在运河边,看着对面小学升起的五星红旗飘扬。纪念馆的大理石旁,一群中学生在拍照研究。红领巾真艳呢,笑声弥漫着朝阳,眼睛还滴溜溜地闪着光亮,和您那时的孩子一样,就是更添了几分自信。看着河水中的倒影,我也一样。

  好了,拍拍窑砖,激起被阳光染金的砖土,飘几粒在手里,算是跟您道别了吧?

  此致

  敬礼!

  姜歆瑶

  2025年7月30日

  (作者:姜歆瑶,无锡市东林中学 指导老师:张蕾)

  驶往春天的“信纸船”

  亲爱的先辈们:

  您好!

  此刻是2025年盛夏,我站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紫峰大厦的玻璃将阳光切出棱角,落在哭墙的名字上,好像1937年被炮火炸毁的钟楼影子。指尖触到那些冰凉的名字,引擎轰鸣突然割开凝滞的空气——国产C919正掠过苍穹,机尾的热流令记忆的冻层悄然翻涌。

  史料厅转个弯,一盏严重变形的铜壳座钟映入眼帘——它的指针永远停在了凌晨四点零八分,熔化的表盘如凝固的泪滴。讲解员说,这是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废墟中挖出的遗物……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穿旗袍的姑娘抱着书,身后钟楼的尖顶还好好立着。展柜另一侧,一枚缺角的纽扣在灯光下微微反着光,它该记得从母亲衣襟崩落的瞬间。我攥紧铅笔,心中忽然明白了有些话需要写下来。

  冥思厅里,顶灯投下静谧的光晕,笼罩着一张磨得发亮的木质长桌。桌上摊着留言簿,我拿起笔,在泛黄纸页上续写起《未来中国》。未干的字迹在纸面洇开,仿佛早春的雨渗入冻土。字符倏地顶破纸页的硬壳,长出细小的根须扎进掌心——那是我在凛冬尽头,为你们埋下的第一颗春信的种子。

  和平广场上,《和平》雕塑的轮廓被阳光镀上一层柔和的光。世间总有星辰开道,才让后来者踏过长夜,终见天光。阳光依然干净,落在雕塑衣角,落在往来者年轻的脸上,也落在我空白的信纸上。笔尖悬停,无数的话语在胸腔沸腾着寻找出口。

  天色慢慢暗淡。纪念池中映着天边的晚霞和霓虹灯光,倒像是两个年月凑在了一块儿。世界正沿着你们开辟的道路,在长久深情中缓缓朝前走。穿旗袍的姑娘忽然来到我身旁,轻声问:“现在的中国,啥样了?”当她的影子逐渐淡去时,我蹲下,就着路灯在信纸上书写。

  我会将这写满心声的信纸折成小船,让它载着上海自贸区彻夜不熄的电子报关单,载着贵州深山里“中国天眼”捕获的脉冲星信号,载着雄安新区塔吊林立的剪影……驶向时间的长河,驶向你们守望的灵魂深处。这人间烟火,这山河无恙,吾辈自强,大抵就是对那些长夜跋涉最好的应答。这薄薄的“信纸船”,载着从八十八年后寄去的整个春天——它破开1937年凛冬的冰层,终在你们以生命温热过的长路上,开出漫山红梅,每一瓣都是燎原的星火。于是时间奔流,得以见证因你们而存在的永恒和不朽——你们走过的路,已结满果实。

  此致

  敬礼!

  邵小昀

  2025年8月4日

  (作者:邵小昀,无锡市外国语学校新城校区 指导老师:谢菲菲)

  不熄的文化火种

  敬爱的唐文治先生:

  展信如晤。

  1937年的寒秋,当战火掠过锡城,青砖黛瓦的国专校舍在炮声中沉默。我总想象那个十一月的霜晨——您立于王祥巷临时课堂的阶前,目送学子们肩扛书箱踏入幽深的宅院。巷口的槐树筛下疏影,投在泛黄的《说文解字》扉页上;厢房内无桌椅,少年们便倚着行囊席地而坐,听您朗诵《礼记》。窗外敌机轰鸣而过,您音调未颤半分。您站在条凳搭起的讲台前,袖口沾着旅途的尘土,板书却一笔一画如刻石。

  敌机在无锡上空盘旋时,您正讲到“多难兴邦”,粉笔突然断在“邦”字的最后一笔,您拾起断笔,只道一句:“笔断了,文脉不能断。”

  转徙长沙时,湘乡的古庙里飘着墨香。您让学生把课桌搬到天井,雨打芭蕉时读《楚辞》,晴日当空习《说文解字》。湘江的波涛还未濯净流离的尘土,桂山的云雾又漫上迁徙的足迹。

  您行至桂林穿山,野草蔓生、岩壁苍然。您拄杖探察的身影让荒山也有了温度。三年晨昏更迭,楠竹搭的礼堂在雨后生根,版筑的图书馆垒起层层书影。

  我曾抚摸过桂校复刻的楹联拓片,“国破尚存立锥地,书焚不灭继绝心”的木刻深痕间,藏着一个雪夜的故事——日寇空袭时,学生怀揣《资治通鉴》残卷避入岩洞,洞中无灯,便借天光指读;风穿石隙如鬼啸,少年以背诵声相抗,《孟子》的浩然之气竟压过了凄厉的呜咽。您慨然:“此间弦诵声,是吾中华脊梁未折之明证!”

  听说桂林穿山的月光,至今还照着您当年圈点过的《尚书》残页。

  如今穿山的风里,仍回响着当年的晨读声。您亲手种下的那排桂树,每年中秋都落满金黄的花,像极了您撒在烽火里的文脉种子——它们在颠沛中扎根,终于长成了比岁月更葱郁的模样。

  先生您看,琅琅书声所至处,穿山的楠竹又发新枝。

  老墙根的砖缝里,钻出一朵小野花。它该是当年国专学子埋下的种子吧?在和平年代里开得安静,却也记得乱世中,有人怎样把整座校园,扛在肩上南渡。先生,这盛世的文治繁花,没辜负您当年西迁的脚步,国专的故事,我们正接着讲……

  不禁想起冯其庸先生那句深情告白:“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他所感念的无锡国专,如今正迎来文化传承的崭新篇章。

  2022年深秋,无锡国专纪念馆在文脉深厚的无锡县学旧址庄严开馆,这方孕育过无数国学大家的圣地重焕生机。更令人振奋的是,梁溪区正全力打造“无锡国专IP”:一座纪念馆记录百年沧桑,一部纪录片再现学府风华,一台话剧演绎先贤风骨,一本书辑录学术精粹,一条研学线路串联文化地标,一系列纪念活动延续精神血脉。政府、学界、媒体同心协力——市政府将其纳入工作报告。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持续追踪报道,历史研究会凝聚专家智慧,让这座百年学府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推动区域发展的“硬支撑”。

  翻阅校友名录,经济学家陈征暮年仍挥毫“我怀念无锡国专”,教育家施剑青终生践行“以德为先”的校训。而今,从纪念馆的建成到成为城市名片,从学术研讨到大众传播,无锡国专的故事、精神,恰似一泓活水,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

  学前街的梧桐叶正筛下碎金般的阳光,恍惚间似瞥见您执卷立于尊经阁前的清瘦身影。八十多年光阴如太湖水逝,而您以书生之肩扛起的一脉文思,仍在江南的街巷回响……

  此致

  敬礼!

  肖征战

  2025年8月8日

  (作者:肖征战,无锡市梅里中学 指导老师:何笑、高华)

  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

  亲爱的抗战英烈们:

  展信安。

  此刻,我站在无锡博物院抗战展厅的玻璃柜前,凝视着一盏锈迹斑斑的马灯。讲解员说,这是黄土塘战斗后,游击队员在夜间行军时用过的。我默默凝望着它,手指不自觉地附上玻璃柜,突然想起:那时被这盏灯照亮过的,是怎样一个黑夜呢?提着它的,应该也是一双无比年轻的手吧!也许,这双手的主人,也曾是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少年。灯罩上的裂痕像是岁月的刻刀留下的印记,而灯芯处残留的焦黑,仍能让人想象当年那微弱却倔强的火光——就像1937年无锡沦陷后,你们在至暗时刻点燃的希望。

  1937年11月25日,无锡城破,铁蹄踏碎江南水乡的宁静。但你们没有屈服!在党组织领导下,你们英勇地组建起了无锡人民抗日武装,开展了艰苦的斗争。在1939年那个寒冷的冬季,你们手持土枪、大刀,甚至农具,依托熟悉的村巷与日军在黄土塘展开了正面交锋。没有精良的武器,就用智慧与勇气弥补;没有坚固的工事,就用血肉之躯筑成防线。枪声惊醒了沉睡的村庄,也唤起了无锡人不屈的斗志,更向世界宣告:无锡的土地,绝不容侵略者肆意践踏!

  太湖的烟波里,藏着你们更传奇的故事。日军封锁了水路,你们就化整为零,驾着小船穿梭在芦苇荡中。运送伤员、传递情报、突袭敌营……太湖游击队像一柄无形的利刃,让敌人寝食难安。老渔民至今还记得,1941年深秋的一个雨夜,你们冒着枪林弹雨,护送一批上海来的爱国学生突破封锁线。船至湖心,遭遇巡逻艇,是你们故意暴露自己引开追兵,最终学生们安全抵达根据地,而你们却再也没能回来。太湖的水啊,咽下了多少英雄泪,也永远记得你们的名字。

  在锡北的田野间,在城厢的街巷里,在每一处有中国人的地方,抗战的星火从未熄灭。工人秘密修理枪械,农民省下口粮支援前线,教师教孩子们唱《义勇军进行曲》……你们中,有人牺牲时怀里还揣着未写完的家书,有人倒下前仍高喊着“前进”。没有豪言壮语,只有坚定的信念:把侵略者赶出去,还我河山!

  翻开历史课外读物,视线停留在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上。那个站在队伍最边上,脸上还带着稚气的小战士,只有17岁。如今的教室里温暖明亮,而照片里的他,正握着冰冷的土枪,在1937年的寒冬里挺直了脊梁。我们抱怨着早读的困倦时,你们却用年轻的生命,为我们换来了每一个可以安心读书的清晨。每次看到这张照片,我的手指总会不自觉地抚过那个年轻战士的脸庞,想象着他是不是也和我们一样,会在课堂上偷偷打瞌睡,会在作业本上画些小涂鸦。可是战争,却让他永远定格在了17岁的冬天。

  先辈们,你们知道吗?当年你们用生命守护的这片土地,如今已是另一番景象。稻浪依旧在黄土塘的田野间翻滚,但无人机的嗡鸣取代了往日的锄头声;太湖的渔歌还在烟波里回荡,你们曾经浴血奋战的街巷,如今商铺林立、霓虹闪烁,但每一块路牌都镌刻着历史的记忆。地铁在地下穿梭,载着匆匆的上班族;物联网创新中心的玻璃幕墙倒映着保留完好的老厂房水塔;清明时节,总有人来到锡北抗日根据地遗址,在你们战斗过的地方放上一支白菊,而“红领巾”正在这里举行入队仪式,稚嫩的誓言和80多年前一样铿锵有力。

  音乐课上,当《义勇军进行曲》的旋律响起时,我的声音总是特别响亮。因为我知道,当年在防空洞里学唱这首歌的孩子们,大多都没能亲眼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历史老师说,国旗的红色是用烈士的鲜血染红的,以前觉得这只是个比喻,现在才真正懂得其中的分量。每周一升旗仪式上,我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总会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一定要告诉你们:“你们的牺牲没有白费,你们期盼的明天,已经来了。”

  亲爱的先辈,这封信写于2025年的夏天。此刻窗外蝉鸣阵阵,孩子们正在公园里放风筝。你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我们一直好好珍惜着。虽然我们还是会为考试烦恼,为游戏着迷,但请相信,我们从未忘记历史的重量。每次走过崇安寺的钟楼,听见整点报时的钟声,我都会停下来,静静聆听。这钟声里,有你们的期盼,也有我们的承诺。

  此致

  敬礼!

  陶奕彤

  2025年8月10日

  (作者:陶奕彤,太湖格致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