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教育周刊

他以热爱为炬、专业为帆

带领学生逐梦“星辰大海”

  8月,江苏省天一中学学生许益诚顺利入选国际天文与天体物理奥赛中国代表队。这是近年来,该校教师沈新荣向国家队输送的第7位选手,也是他天文育人的一个缩影。

  梦想启航:牵头成立天一天文社

  2007年,沈新荣大学毕业后进入天一中学工作。他发现不少学生对星空充满好奇,但缺乏系统探索的途径。“天文是一门横跨地理、数学、物理的综合学科,不仅能传授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索精神。”带着这样的育人理念,他牵头成立了天一天文社。

  社团成立初期,最大的难题是设备短缺和学生基础薄弱。沈新荣自掏腰包购买天文望远镜,利用周末时间整理天文资料。第一次组织野外观测时,为了避开城市光污染,他带着学生驱车20多公里前往斗山茶园。天很黑,秋风寒凉,学生们却热情高涨,围着他请教星座辨认技巧。“沈老师,为什么北极星总是在北边?”“流星雨是怎么形成的?”面对一个个问题,沈新荣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星图软件查询、结合地理知识分析,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找到答案。

  学生汪尧曾经最怕写作文,每次写作,都会对着空白的作文本发愣半小时,最后也写不出几个字。加入天文社团后,他彻底迷上了星空,星空也给了他启发和灵感。猎户座的星光、土星环的光晕都成了他的作文素材,《星空下的遐想》等佳作被老师当作范文展示。在沈新荣的鼓励下,他开始主动研究天文文献,独立撰写观测报告。2024年,汪尧曾在沈新荣的指导下参与编写了《新编高中天文科学指导》,受到读者的好评。

  逐梦赛场:学生在备赛过程中成长

  “天文竞赛不仅是知识的比拼,更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每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前,沈新荣都会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指导学生积极备赛。天文竞赛不仅涉及天文、地理、物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还包括观测比赛,需要学生具备强大的心理素质。

  2025年初,学生许益诚在天球坐标系统部分遭遇瓶颈,复杂的系统转换计算让他垂头丧气。沈新荣发现后,借助AI,指导他使用虚拟天文馆软件观察目标天体的升落等真实运动,再结合公式进行推导。

  “当我把书本上的公式和真实的天体运动对应起来时,突然就理解了。”许益诚说,“沈老师总是能用通俗的方式把复杂的知识讲明白。”最终,在2025年全国中学生天文知识竞赛中,许益诚勇夺金牌。他激动地说:“谢谢沈老师,是他让我知道,只要坚持下去,就能触摸到星空。”

  沈新荣说:“相比学生的成长,竞赛成绩只是副产品,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备赛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合作、思考,这些品质将伴随他们一生。”

  深耕科研:指导学生撰写天文研究论文

  “天文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兴趣培养和竞赛层面,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度科研,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沈新荣深知,撰写天文研究论文是提升学生科研素养的重要途径。

  探究古代“荧惑守心”记录真实性时,学生沈均如最初只沉浸在《历代天文律历等志汇编》的史料摘抄中,面对堆积的笔记却不知如何梳理成论文逻辑。沈新荣便引导她先搭建“史料考证—数据比对—结论推导”的框架:先按朝代分类筛选“荧惑守心”记录,再对照现代天文软件模拟的行星轨迹,判断史料真伪,最后分析记录背后的天文认知与社会背景。从最初的“只敢罗列史料”,到后来能在论文中精准引用某卷某页记载、严谨论证“部分记录因政治需求存在偏差”,沈均如在一次次调整框架、补充论据中,摸清了学术论文的写作逻辑,最终成功撰写出《史书上的“荧惑守心”真的发生过吗?》一文,并发表于《天文爱好者》杂志。

  开展无锡城市夜空光度监测网络建设时,沈新荣让沈均如在实践中要理解论文与科研的共生关系。从规划监测站点时撰写“选址可行性报告”,到建设站点后整理“设备运行数据记录表”,沈均如每一步都会将实践内容转化为书面成果。沈均如在2019年召开的国际光污染会议上的报告,因“数据翔实、逻辑严密”获得与会专家的高度评价。这份报告从实践中来,又反过来为后续光污染防治研究提供了学术支撑。(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