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中秋假期,以锡博为代表的重点场馆通过上新展览、延时服务等方式为市民游客奉上了家门口的文化大餐;与此同时,另一些小众展馆却固守现状,未抓住这波消费热潮,出现了“门庭冷落”的情景。无锡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居全省第一,如何让各类文博场馆“热”起来,共担文化“大厨”,需要优化服务供给,创意输出文化内容,提升文博场馆的内核吸引力,让各类文博场馆朝着多元化、特色化迈进,成为展现城市独特风貌的文化客厅。
优化服务供给,不仅能让游客的体验升级,还能成为文博场馆的“加分项”。对文博场馆而言,优质服务往往体现在开闭馆时间、免费寄存服务、游览动线设计等细节中,这些细节都会对游客的参观体验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节假日等重要节点,一些场馆观众数量激增,但其服务却一如往常,让观众的体验感大打折扣。上海浦东美术馆自9月5日起推出“深夜专场”,将闭馆时间从平时的21时延长至23时,同时叠加门票优惠,以更包容的姿态迎接游客,缓解供需矛盾。无锡的文博场馆在节假日等重要节点也应更多地推出延时服务,增加供给保障,将人流量变为文化消费的增量。
如今的文博场馆已超越传统功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融入公众生活。但一些文博场馆也面临创意文化输出不足、资源匮乏和缺乏活力等问题,创新发展思路是破解这一难题的有效途径。除常规展览,中小型展馆可与知名大馆合作,通过领展、巡展、借展、专题策展等方式,彰显展馆特色,提升自身知名度。同时,可以积极推动文博场馆数字化建设,以沉浸式、互动式体验更好服务游客观展、游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运河主题沉浸式数字展览——“中国大运河史诗图卷”数字展,通过裸眼3D、AI数字人技术等,让游客亲历古韵与科技交融共舞的生动场景。通过拥抱数字技术、“活化”历史文物等,持续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不仅能增加线上供给,打破时空限制,还能为游客提供难忘的深度体验,为增强文化“锡”引力注入新的活力。(陈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