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包括结肠癌、直肠癌)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18年全球癌症统计报告显示,结直肠癌发病率男性处于第三位,女性第二位,死亡率均已列所有癌症前三位。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的饮食习惯有了较大的改变,高脂肪、低纤维素饮食越来越普遍,西式餐饮广受城市居民及年轻人喜爱,随之,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也逐年增加。
三种情况要警惕大肠癌
大肠癌早期一般没有明显症状。如有出现这三种情况出现时要引起注意:一是大便次数增多或反复腹泻与便秘,有大便出血、脓血便等,这是大肠癌最早出现的症状,常被人们以为肠炎、痔疮治疗而耽误。二是腹痛,也是早期的症状之一。因腹痛并不严重,也没有固定部位,不被引起重视。如果出现了肠梗阻,则腹痛会加重。三是不明原因的消瘦、乏力、低热等是右半结肠癌的主要表现。
由于大肠癌早期缺乏典型的预警症状,被发现时一般已是晚期。因癌细胞的远处转移,治疗效果较差且费用昂贵。因此,结直肠癌的早诊筛查成为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关键。
发现早期结直肠癌的检测方法
直肠指诊:直肠位于大肠的末端,约长12-15厘米。因直肠癌位置低,深入盆腔,解剖关系复杂,与膀胱、输尿管以及其他重要组织(男性的前列腺、精囊腺,女性的阴道壁等)紧密相邻。中下段直肠癌与肛管括约肌接近,手术时很难保留肛门及其功能。因此,手术后复发率高,生活质量下降严重。虽然直肠癌预后较差,但容易被直肠指诊及乙状结肠镜诊断。
直肠指诊是最简便、最廉价的检查方法。由于中国人直肠癌约70%为低位直肠癌,可以通过直肠指诊发现。因此每年一次的直肠指诊可以有效检出早期直肠癌。然而由于受检者的恐惧及羞耻心理,常常放弃该项检查而致诊断延迟。
肛门镜、直肠镜检查:肛门镜和直肠镜检查一般不需要特殊的肠道准备,且操作方便,费用低廉,为筛查直肠癌的首选方法,可以每年检查一次。发现病变后必须进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因为大肠癌有5-10%为多发癌。
粪便隐血检测:由于以往粪便隐血检测技术的缺陷,在粪便检测前需要饮食控制(严格的三天素食饮食),并且结果常被多种因素干扰,现在已经不推荐使用。目前常用的基于抗体的免疫化学法粪便隐血检测技术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并且无须饮食限制,操作方便,应每年检测一次。如发现隐血检测阳性,应考虑结肠镜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结直肠肿瘤。
多靶点粪便检测:通过对粪便中肠道肿瘤脱落细胞的DNA分子的特异性标志检测进行筛查,阳性者可以明显提高结肠镜的肿瘤检出率。
血液肿瘤标志物的检测:目前最常用、最成熟的用于结直肠癌筛查的肿瘤标志物有CEA和CA199。如果标志物持续升高者应高度重视,并予结肠镜检查。
结肠镜检查:结肠镜检查不仅可直观地观察到结、直肠粘膜上的息肉、溃疡、糜烂等病变,同时可通过切除、采样病理检查等手段对病变进一步定性确诊。并且可以对息肉、腺瘤等癌前病变及某些早期微小癌可进行治疗。因此结肠镜检查是目前技术上最为有效、最为理想的结直肠癌筛查工具。
结肠镜检查是筛查癌症的金标准
结肠镜检查可对整个大肠进行观察并对发现的息肉、腺瘤等进行治疗,是结直肠癌筛查的金标准,也是美国、德国等国家结直肠癌筛查的最主要手段。研究显示,利用结肠镜筛查摘除息肉并定期复查结肠镜,能够使结直肠癌的发生率降低76%-90%,而息肉切除可使结直肠癌的死亡率降低53%。
专家推荐以下人群应进行结肠镜检查:1.普通人群年龄大于等于50岁者;2.一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且年龄达40岁者,或于最早发病年龄提前2-5岁起;3.本人有癌症史者;4.本人有肠道息肉史者;5.有慢性胆道疾病或已行胆囊切除术者;6.有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者;7.粪便隐血检测阳性者;8.有慢性便秘或慢性腹泻者;9.有不明原因的贫血、消瘦者。
结肠镜检查需要做充分准备:1.结肠镜检查的成功与否或诊断的正确性与肠道清洁的程度密切相关。恰当的肠道准备可以获得良好的肠道清洁度,从而使结肠镜的插入更加安全快速,并有效减少遗漏观察病变。因此在检查前一天开始就应进食低纤维素(无渣)饮食,如粥、禽、鱼、肉、蛋、奶、豆腐等,不要吃各种粗杂粮、含纤维的蔬菜、水果、硬果类食物,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在肠镜检查前4-6小时,应服用完肠道清洁剂(各种泻药),然后尽量多饮水,直至排出大便呈淡黄色清水样。2.长期服用抗血小板凝聚药物(阿斯匹林、华法林等)者应在检查前一周经相关医生同意后停止服药。否则将不能对观察到的病变进行活检或治疗。3.在检查当日晨,除高血压者的降血压药物照常服用外,其他药物应暂停服药。
如何确定下次结肠镜检查的时间呢?首先,一般人群首次肠镜检查无异常发现者,可5-10年复查一次。其次,如有1-2个小于1厘米以下息肉者,经治疗后也可5-10年复查一次。如果发现的腺瘤性息肉大于1厘米或息肉有3个及以上者,应在3年内复查肠镜。再者,对于结肠癌根治术后的患者,1年内应复查肠镜。而直肠癌根治者于术后3年内,应每3-6月左右复查一次肠镜。
专家档案
王春敏 江苏省太湖疗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毕业于徐州医科大学。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医养康复分会委员。自1986年起从事普外科临床工作,曾先后在上海瑞金医院普外科和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擅长胆道、胃肠道、乙直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在核心及省级专业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名医问答
Q: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大肠癌?
A:改变饮食结构:合理安排饮食,改变以低纤维素、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为主的饮食习惯,适当增加粗粮、杂粮和蔬菜、水果等高纤维素膳食。
及时治疗良性肠道病变:结肠癌的一半以上由息肉、腺瘤癌变而成,从息肉→腺瘤→癌的演变过程要经历10-15年的漫长历程。因此,只要及时发现结肠腺瘤并予切除,可以明显降低结肠癌的发病率。
适量运动:坚持运动可以较好地控制体重及提高机体免疫机能。同时运动还可以促进胃肠道蠕动,防止便秘,预防结肠癌。
高度警惕痔疮、痢疾等症状:如果出现便血、脓血便或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时,仅根据大便化验结果进行诊断而不做直肠指诊和肠镜检查,就很容易把直肠癌误诊为痔或痢疾。因此,一定不能忽视直肠指诊和直肠镜检查而直接治疗,从而耽误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