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中国丝业博物馆:寻回百年传奇

  □陆 阳

  闲暇之时,我总喜欢去南长街逛逛。走过弯弯的大公桥,就能看到静静伫立的几幢赭红墙砖砌就的民国式建筑,那就是中国丝业博物馆。

  明清以来,无锡丝业发达,客商云集,“丝码头”的名号人人皆知。二十世纪初,民族工商业风起云涌,缫丝、纺织和面粉产业,成为锡城三大支柱产业。以永泰丝厂为代表的无锡众多缫丝企业,经三十余年的励志奋进,将无锡缔造成为国内外公认的“丝都”。无锡丝厂总数,蚕丝产量、品质和出口的吨位,均为国中榜首,勇立时代潮头。

  徜徉于中国丝业博物馆,在这片由文物、图文、实物模型、高科技设备所构筑的“时光隧道”中,我品读了中国蚕丝的千年历史,更寻回了无锡丝绸工业的百年传奇。

  中国丝业博物馆所在之处,正是永泰丝厂的旧址。如果说无锡丝业是中国丝业发展的缩影,那么永泰丝厂,在中国乃至世界丝业舞台上曾经演绎过一出精彩的史剧,人物鲜活,韵味悠长。

  永泰丝厂1896年由无锡籍旅沪巨商薛南溟在上海投资创办,是当时上海滩上较早创办的民族资本缫丝企业之一。三十年后的1926年,永泰丝厂从上海迁移现址。薛南溟出身于无锡望族,其父正是晚清著名的外交家薛福成。薛福成是当时少数“睁眼看世界”的新型知识分子之一,对发展民族工商业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他去世以后,儿子薛南溟秉承父志,由“宦”而“商”,通过创办实业的形式将这些理论付诸实践。

  中国丝业博物馆展厅橱窗里陈列的两张“金双鹿”商标,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经过岁月的洗礼,商标的纸张已经微微泛黄,但这代表着当时我国生丝产品的最高质量。

  当我国民族工商业还在蹒跚学步之际,就不得不面对来自日本企业激烈的面对面竞争。为求生存,也为振国威,永泰丝厂不惜工本提高“缫折”,以提升生丝产品的质量。这一举措,尽管大大增加了企业的成本支出,但也收到了预期的成效。“金双鹿”厂丝,无论是纤度,还是匀度,“较之日本之最优等丝,绝无逊色”,在纽约万国博览会上荣获金奖,成为国际市场上的抢手货。当时《申报》和《新闻报》上的市场消息栏内每日均有“金双鹿”成交的价格,并以此作为外贸厂丝的价格标准。永泰丝厂已为国内外丝业界所瞩目。

  永泰丝厂迁址无锡以后,薛南溟开始退居幕后,在美国留学的儿子薛寿萱接受召唤回到国内,回到无锡,接过了振兴家族大业的重担。就在他上任的同时,日本缫丝厂成功研制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多绪立缫式丝车。但为了垄断技术,这类立缫式丝车被日本方面严禁出口。薛寿萱招揽了一批留欧留日的技术人员,加紧进行研制开发,寒来暑往,数度攻关,终于制造出中国第一台多绪立缫车,被称为“永泰式立缫车”。最早的是三十二绪的立缫样车,后在生产实践中又进一步改进、完善,定型为二十绪缫机,并投入批量生产,逐步推广到各丝厂应用。

  博物馆的庭院,绿草如茵,安放着蚕茧女的塑像。两位民国装扮的蚕茧女,一坐一站。坐着的那位,正从热气腾腾的木桶里抽出蚕丝,卷绕于丝筐上;一旁站立的那位,手里端着竹匾,里面满是白花花的蚕茧。

  江南地区,素有植桑养蚕的传统。永泰丝厂跳出单一的工业生产领域,把改良的视角延伸到前期的蚕桑领域,走出了一条工农结合、以工辅农的路子。丝厂设立了专门的蚕事部,发动和指导四乡农民科学种桑养蚕。生产改良蚕种,低价发售给蚕农饲养;广泛设立薛氏茧行,就近大量收购蚕茧;组织养蚕合作社,在生产和销售上开展互帮互助……一时,无锡以及周边地区遍布 “薛”字招牌的茧行和合作社。今天人们热衷谈论的“公司+农户”的农业经营模式,一百年前就已经在无锡“开花”了。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可谓是中国民族缫丝业最黑暗的时刻。当全球性的经济危机袭来之时,众多缫丝工厂时开时闭,艰难度日。薛寿萱的留学经历,使他具有高于其他同业的眼光。他联合其他几家有实力的缫丝工厂,组成了生丝股份贸易公司,突破原来沿用了数十年的由洋行间接销售的传统,直接对外出口生丝。永泰丝厂还直接在美国开办自己的销售公司,在英国曼彻斯特、法国里昂、澳大利亚墨尔本等地聘请代理人。当源于美国的经济危机波及中国之时,永泰丝厂产品反而成功地登陆美国本土,并进而将市场直接扩张到欧洲,这在当时的中国企业界堪称传奇故事。

  法国小说家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他的代表作《追忆似水年华》中有句话:当现实折过来严丝合缝地贴在我们长期的梦想上时,它盖住了梦想。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中国真的仿佛一个巨大的黑色空间,四周漆黑,乌云压顶。普通人在窒息下苟活,勇敢者则选择在背负枷锁地奔跑。永泰丝厂,正是这样的勇敢者。

  随着产业的转型,缫丝工业在无锡成了“明日黄花”。永泰丝厂也完成了作为工厂的使命,化身为迎接四方游客的博物馆。这里保留下来的一砖一瓦,连同古运河的旖旎风光,一并成为了景点,定格在历史中。站在博物馆的庭院之中,当年车水马龙的景象不复眼前,玻璃窗户内不会再传出机器轰鸣声,厚重的厂房也已经“衰老”,可是身躯依然倔强。它在等待着人们走近,倾听一段永远不会凋零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