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旭阳
最开始知道杨绛先生是看到被人整理摘录送给青年人的那十二句话,如“问题在于读书太少想得太多”之类,虽是大道理却不觉得反感,恰到好处地给人力量。后来到无锡工作,参观了钱锺书先生的故居,再读《我们仨》,更是对这样一位被称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的无锡人有了更多的了解。
到今天,先生已经离开我们四年多的时间了,然而,她那高贵而有香气的灵魂始终长存人间,永远用内心的坚忍和优雅给人以温暖,给人以力量。
失意时,我读到“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这段话时,竟想将自己当成“香料”。
最先使我有感触的不是先生那娴熟的白话文写作技法,几欲使我落泪的是先生那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对丈夫、女儿、父母以及祖国那份诚挚的爱。先生为自己的“生平杰作”阿瑗“只发了一点点芽”而“心里不能舒坦”;陪伴了生活上笨手笨脚的钱锺书一生,在丈夫屡次“闯祸”后的那句“不要紧”;在女儿、丈夫先后离世后忍着悲痛“打扫现场”,为丈夫整理遗稿只为了“死者如生,生者无愧”,这份深情令人动容。在牛津留学期间,她“不愿增加家里背累”,“只好安于做一个旁听生”。被问及“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在当年完全可以离开内地的,为什么留下了”的问题时,先生这样回答:“很奇怪,现在的人连这一点都不能理解。因为我们爱我们的祖国。很多外国人不理解我们,认为爱国是政客的口号。政客的口号和我们老百姓的爱国心是两回事。我们爱中国的文化,我们是文化人。中国的语言是我们喝奶时喝下去的,我们是怎么也不肯放弃的。”“最贤的妻,最才的女”,先生当之无愧。
先生也曾自卑,为牛津留学期间没有那一件象征留学生身份的黑布背心;先生也曾愤懑,为公费留学的名额不公平地给了别人;先生也曾因单词的发音跟丈夫发生过争执,甚至争吵;先生也会苦恼恐惧,会悲伤失落。她和我们一样,曾经有血有肉地存在,那些让人醍醐灌顶的金玉良言不是先生凭空捏造的,而确确实实都是先生经历过生离死别、大喜大悲后的真切感悟。如此这样一个真实、踏实、愿意将自己的人生经验送给后辈当做成长阶梯的老者,我们有什么理由把她忘记?
斯人已逝,我们应当秉承先生的精神,做一个优雅的、勤奋的、有温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