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援青干部的扶贫日记

  □朱 雄

  今天:2020年12月9日,周三,青海严冬中的一天。

  对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尕楞乡曲卜藏村的村民来说,是个好日子!三年前,村里利用“梁溪—循化”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100万元,发展生态羊养殖业。今天,这个项目又要分红了!

  从县城沿黄河路向西,气势磅礴的“草滩坝清真寺”拔地而起,这里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入“民族大道”,东侧是撒拉族祖地——骆驼泉,西侧是正在开发的“撒拉尔民俗园”,园内各式果树花卉,高低错落,还有远近闻名的“撒拉家宴”,各色包子、面点琳琅满目,“手抓”蘸上循化线椒熬的辣酱,让人久久回味。

  顺着“循同路”向南,便进入文都乡——十世班禅大师的诞生地!大师一生爱国、爱党,始终不渝,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受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戴。

  几家特色文化企业分布在此沿线,2019年7月,为筹建“循化特色产品展示馆”,迎接“全国人口规模较少民族脱贫攻坚现场会循化观摩会”的召开,我在这里深度考察,边请教、边记录、边拍照,从原料组成、工艺流程,到风格样式、文化背景等,进行全面调研。观摩会现场,企业介绍、系列产品、工艺步骤、扶贫收益等内容,以虚实结合、图文并茂的方式一一呈现,“一核两椒”、黄河石画、撒拉刺绣、唐卡、藏香、民族服饰等产品(作品)集中亮相,结合两地协作成果,给与会代表留下了深刻印象。

  车辆继续前行,路的两侧是笔直的白杨,叶子所剩无几,只有挺拔的树干屹立在凛冽的寒风中。“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选自茅盾《白杨礼赞》)我想,正是因为全县上下都有这种力争上游的精神,循化才能成为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性整体脱贫摘帽县!

  从文都进入尕楞,海拔陡升、积雪覆盖,山路崎岖、翻山越岭,仿佛进入了一个新天地。山头上高高飞扬着五彩“风马旗”,六字真言蔚为壮观。垒石砌的围墙、门前挂的经幡、内饰方格组合吉祥八宝……在眼前掠过。转经筒发出的声响,伴随着藏民的诵经声,在空灵的山谷中回荡。让我感动的,是那些藏民老阿妈,她们常年辛勤劳作在田间地头,背负竹篓,捡拾牛粪,憧憬着美好的日子。3000米以上的海拔,让她们渐渐直不起腰;强烈的紫外线、干燥的空气,在她们脸上过早地刻下了沧桑,但看到我们,她们献上的是最朴实的笑容,还有高高举起的洁白哈达、热腾腾的酥油茶,以及口中喃喃的“扎西得勒”。

  三年来,我和同事围绕尕楞乡民生,组织了一些扶贫扶智活动,比如:给哇龙幼儿园孩子送去迪士尼玩具;无锡民建为牙尕村民资助“民建牛”;永兴寺给乡中心学校师生连续三年送温暖;富星地毯公司为建设堂学校提供爱心地毯;引进曲卜藏村生态羊养殖和乡里旅游栈道项目;为“秀日酩馏”设计广告语;经无锡展鹏科技援助扩大酿造规模,率先走进无锡经销等等。我想,好事要办好,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精准精细,还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曲卜藏”藏语意为“有山有水的地方”,一条清澈湍急的小溪由村口穿过。村委会大院里,群众正在等候。刚才还阴沉沉的天空,一会儿便敞亮了起来,飘来了几片云朵,长长的、细细的,五颜六色,既像哈达,又像彩虹。曲卜藏生态羊养殖项目,投产三年来,累计收益超过40万元,养殖规模从最初380只,增加到470只,两名贫困户有了放牧岗位,每户增收2万元,全家不愁吃喝了。今天的分红,金额36000元,其中25200元用于村集体公益性事业,其余10800元分给建档立卡户以及其他贫困户共55户210人。每户可分得200元,大家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弯曲的腰脊也挺直了!

  晚上,公却副乡长开车送我回县里,告诉我关于“许乎”的故事(循化专有名词,藏语意为:可以依赖和托付的朋友),全县撒、藏、回、汉一家亲,脱贫攻坚齐心协力,东西部扶贫协作又极大丰富了这一名词的时代内涵。三年的挂职经历,让我深深感恩这片神奇的大地,还有朝夕相处、团结奋斗的各民族“许乎”们!

  (“尕楞”藏语意为“长柱子”,因境内有两条自然形成的形似柱子的岩石伫立而得名。两天后,我找到了它们,正如我们的扶贫协作,东西守望,不离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