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太湖周刊

无锡与水浒的渊源

  □禹 俊

  《水浒传》的一些人物故事,最初是从南宋初期广泛流布民间的传说衍变而成,元朝期间出现过大量单本戏曲故事。如无名氏《大宋宣和事录》、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康进之《梁山黑旋风负荆》、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鲁智深喜赏黄花谷》等。

  《水浒传》与无锡的最初渊源可以追溯到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攻下苏州后,没有像以前的皇帝一样采取屠城政策,而是采纳军师刘伯温的建议,把苏州的原有居民迁移至荒野边区。那时候的江阴祝塘归属常州府无锡县境内,边荒之地,方圆十几里均以池塘、草丛为主。施耐庵先生隐居至此后,设立了私塾学堂,以教书为生,并开笔创作编写《水浒传》。据相关史料记载,《水浒传》里的篇章《三打祝家庄》《武松打虎》就是在这里完成的。

  施耐庵先生隐居江阴时,曾是璜塘徐麒(字本中,号心远)的启蒙老师。徐麒家族,乃江阴名门望族。徐麒十岁时曾得无锡名人倪云林赠“本中字之”以志期望。后徐麒受明太祖使派出蜀,招抚羌族,功成后得一品朝服。受施耐庵先生思想的影响,他不愿做官,回乡定居,垦荒开田,广收文集,富贵乡居。其孙徐颐及后五代积极入仕,博取功名。后裔徐霞客是中国著名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

  施耐庵先生同窗好友乃明朝开国功臣刘伯温,刘伯温多次在朱元璋面前举荐施耐庵先生。朱元璋三次传旨到江阴要先生至京都委以重任,先生均借故推脱,后在好友卞元亨暗里帮助下迁居卞元亨乡下老家东都(今兴化市新垛)隐居。

  刘半农(1891—1934),无锡江阴人,著名学者,《水浒传》忠实的痴迷者、传承者、研究者、收藏者,出资主持印刷石印影贯华堂版《水浒传》原本,也就是金圣叹版本,现代比较常见的七十一回本《水浒传》。此套《水浒传》全套共计二十四册,此书得以流传印刷实属不易,全凭中国古典文化的灵性,和与刘半农先生一样的一代代传承者的天负使命,刘先生在序言中说“偿二十载夙愿,欣喜之余,思虑此书存世及罕,乃予景行,虽缩影过半而仍字行疏朗”。此书中收集明杜堇《水浒》人物画四十五幅,历代《水浒》人物画以此为翘楚。刘半农先生何尝不是伟大的传承者、保藏者、研究者,他为《水浒》文学精神的传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柳(杨思熙),浙江萧山人(1923-1992),号春台,笔名杨柳,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中文系, 1952年至无锡轻纺工业学院担任语文系主任。杨柳先生熟读《水浒传》,并对《水浒传》及其作者施耐庵先生极其崇拜。1954年在无锡工作的杨柳先生,通过大量翻阅历史资料并考证、研究后,在无锡完成了《水浒人物论》《关于水浒的几个问题》等重要水浒类评论书籍,出版后得到冯其庸、郑振铎、马蹄疾等著名学者的评赞,为后来研究水浒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参考价值。

  冯其庸(1924-2017),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无锡前洲人。著名文学评论家、历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红学会会长、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等职,以研究《红楼梦》文学著名于世。冯其庸先生不仅对《红楼梦》领域研究深刻,在研究《水浒传》方面也是独当一面,为《施耐庵研究论集》《金瓶梅及小说戏曲比较研究》《水浒书录》等作序,做重要评点。冯先生说过研究《水浒传》首先要研究它的版本,弄清它的各种版本,以及各种版本之间的相互关系,渊源所在,弄清这些很难。《水浒传》版本学是研究水浒的一门基础课程。我们在弄不清《水浒传》版本的基础上,不排除通行本,可以根据通行本写一下水浒研究及评论书籍,文无定法,文章之道,各人独具慧眼,不可以一切施以绳墨。

  《水浒传》及其作者施耐庵先生与无锡交融相汇,源远流长。谨以此篇献给施耐庵先生作古六百五十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