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探索

协同各方资源 推进社区治理创新

  □ 朱红杨

  社区是城市精细化治理基本单元,协同治理是社会参与的共识,但是协同能够链接多少资源、多少参与主体、多少平台,协同的深度怎么样,协同治理哪些具体事务?协同治理能够促使社区精细化治理水平提高多少?这些都是必须要回答的问题。

  ●社区治理面临的现实问题

  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治理”已被进一步提升至我国治国理政实践新的战略高度。作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抓手,社区治理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治理政策、措施的落实效果。但就目前来看,社区治理中还存在着不少较为明显的短板。

  基层社会治理形式主义明显,治理资源浪费。在调研中发现,几乎所有基层治理中的常规工作或临时性任务皆要求有文字或影像资料的存档,使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对。过度的留痕管理,已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形式主义的顽疾。很多社区为了项目评比,经常创设很多模式、口号,并且要配备建设基础设施,往往花费了金钱,产生不了实际的效果。如有些社区人口较少,也相应地建立了教育学堂、养老活动场所,实际利用率极低,甚至荒废,此类称为有创新、无效率的典型基层社会治理现象。

  居民参与度较低,居民自治仅在较浅层次。在很多社区,居民参与和新鲜感仅仅停留在治理实践的初期,参与的深度有限,更多的还是兴趣组、文体健身活动、简单座谈会等。听证会、小区建设整改、基层建设规划等让居民深度参与地方治理创新的实践形式,虽然在例行环节都会有居民参与,但是仅仅停留在参与层面。而且参与仍然是被动式的,其持续性和有效性都有限。很多意在提高居民参与率的社会治理创新,并没有使全体居民熟悉,最后机制出台后居民也很少有较高的参与意愿。

  专业人才缺乏,社会治理水平易受领导更换影响。无锡作为“苏南模式”的重要发源地,经济发展较快,许多新的问题在这里率先出现,且治理的技术不断更新,要求社会治理人才必须能力强、水平高、更专业。但在社会治理实践中专业人才短缺。根据多个社会组织反映,目前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很多,但是专业人员少且流动性大,有些项目落地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在社区治理上,也发现各个社区治理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由于各个社区的条件基础不同,另一方面也取决于一把手领导在实践层面对社会治理的重视程度。有的社区治理工作做得有声有色,一旦一把手更换,地方社会治理工作能不能继续较好地推进存在很大变数。

  ●多措并举推进社区治理

  分析社区治理中诸多问题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是整体性治理不足,协同治理机制未充分发挥作用,社区治理单元、社区治理功能、社区治理资源没有得到整合利用。

  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就地化解矛盾。社区治理涉及的问题基本上属于与居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能否实际解决现实的问题、困难,是检验社区治理成效的关键。应紧盯民生问题和居民矛盾,重点聚焦社区历史遗留问题,指定专人、明确责任、划定时限、确定成效,做到小事不出居、大事不出街、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掉,为老百姓去除“痛点”、疏通“堵点”、解决“难点”。在破解物业管理缺失、老旧小区更新改造、居民社会保障等问题上,打好“先通后办”服务品牌,先解决实际问题,再进行流程的完善。

  以贯彻协同理念为指引,联结好社区资源。

  社区治理的整合推进,必须利用好,统筹好社区各方资源。一是通过“一张网”的建设,完善信息的协同共享,开通信息系统终端,形成全面覆盖、信息共享的综合治理信息平台。二是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把社区治理职责明确到涉及的各个部门,把社区工作作为年终考核一部分,同时建立部门下访社区机制,让社区成为治理的重点,以社区治理的进步推进社会治理的进步。同时加强部门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配合,发挥市场的专业力量。

  以树立治理标准为支撑,做好社区服务。社区众多,如何衡量治理的成效,关系到社区治理的持续。必须建立社区治理清单,以详细的清单表推进社区问题的逐个解决,夯实社区治理的成效。应推动建立社区治理“标准化+”体系,鼓励社区在标准化之上,完善精细化治理内容。推进服务的标准化,以项目化方式推进服务,提高服务的有效性,延长服务链条,推动服务产品的链条化。形成以“募资+财政支持”为主要来源的社会治理基金机制。

  以深化多元参与为根本,建好民主协商平台。社区治理,居民是参与的主体,必须发挥居民自治的作用,搭建好协商民主机制平台,一是要在地方建立市、区、街道、社区一体化的民意反馈渠道和民生互动平台,建立起民意收集、民生反映、协作化办公等创新机制,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协同、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二是利用好“有事好商量”、小区议事厅等多个平台,覆盖超出政府治理范围的社会治理领域,通过自我治理来构建精细化的治理网络,提高居民对社区治理参与度。

  (作者系滨湖区委党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