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 芳
“烽烟万里踏征程,桢干移枝到春城;茅草为顶遮雨露,土泥作室听书声;笳吹弦诵依前彦,继晷焚膏望后生……”对很多人来说,诞生于抗战烽火之中的西南联大是一个不朽传奇。从1937年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南迁组建长沙临时大学开始,到1946年抗战胜利后三校复员北返,只存在了短短8年零8个月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秉持刚毅坚卓的校训,在极度简陋和艰苦的环境中鼎立治学,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培育了8位“两弹一星”元勋、5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和100多位名师巨匠……被称为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与此同时,在国难当头的时代背景下,一大批铁骨铮铮的师生坚定地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滚滚热潮中,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赞歌。
《许渊冲:永远的西南联大》是翻译界泰斗、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许渊冲老先生关于西南联大的一本回忆性散文集,内容翔实丰富,文笔风趣幽默,引人入胜。书中,先生回顾了自己在西南联大的那段以苦为乐、勤学问道的光辉岁月,记录了母校生活的点点滴滴,既呈现了一代翻译大家青年时期的生活图景和精神世界,也展示出中华文化精英的家国情怀、治学精神和人文修养。
1938年,17岁的许渊冲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他自江西出发,经湖南、过广西,辗转到了云南昆明,在联大报到,开始了在联大外文系的学习生活。当时的联大可谓大师云集、群星璀璨,以中文系的闻一多、朱自清、沈从文,外文系的吴宓、钱锺书、叶公超,数学系的陈省身、华罗庚、杨武之,历史系的陈寅恪、钱穆、吴晗,哲学心理学系的汤用彤、冯友兰、金岳霖等为代表,他们既是各自领域的名家,也是中国学术传承和发展史上的丰碑式人物,但在战火纷飞、生活多艰的情况下,却安贫乐道,严谨治学,潜心钻研,著书立说,诲人不倦,执着地为民族培养人才。
“当时教我们英文的是外文系主任叶公超先生,他对学生很严,但讲词汇的用法,却很精彩。叶先生考试也很严,分数给得又紧:一小时考50个词,5个句子,回答5个问题,还要写篇英文短文。结果杨振宁考第一,才得80分;我考第二,只得79分;而别的组却有八九十分的……”许渊冲在《永远的西南联大》一书中追忆了陈寅恪、闻一多、钱锺书等大家风采,怀想杨振宁、朱光亚、何兆武那一代联大人的家国理想与激扬青春,于狂狷意趣与民族精神中重现了那个独一无二的年代。
“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1941年,由于战争的需要,急需大量的英文翻译人员,一腔热血的许渊冲义无反顾地报名从军,为美国空军担任翻译。在欢迎陈纳德将军的招待会上,翻译不知道该如何翻译“三民主义”一词,许渊冲当即站起来说:“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陈纳德将军立刻表示听懂了,大赞。这是许渊冲第一次在外语口译中崭露头角,让他得到了一枚镀金的“飞虎章”。在当年的日记中,许渊冲写道:“大约翻译真是我的优势,我应该做创造美的工作了。”
纵观全书,我们从中可以看到许渊冲在西南联大八年的求学求知时期,不仅是当时青年学子奋发读书的缩影,也是他一生中颇为关键的经历。许渊冲不负韶华,从当初的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展现世界之美的国际翻译大家,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他翻译过《诗经》《楚辞》《论语》《唐诗三百首》《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译作涵盖中、英、法等语种,2010年获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2014年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一位诺奖评委评价他翻译的中国诗词为“伟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样本”。
2021年6月17日上午,许渊冲先生走完了自己百岁人生。虽然先生已逝,但他笔下讲述的那些西南联大的故事依然生动、依然鲜活。今天,捧读他的著作,探索其中的思想精神,领略那个时代的芳华,无疑是对这一伟大文学翻译家最好的缅怀与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