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振康
无锡日报8月9日和16日时评版刊登了无锡市城乡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孙志亮先生撰写的《关于无锡如何走好乡村振兴之路的思路》的文章。文章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是新发展阶段的重要任务。文章又提出以人为本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突破口;要高度重视在村民中培育并宣传有良好口碑的乡村领路人,使之成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要善于发挥乡贤的榜样示范作用等观点,对更好实施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
■乡贤文化有深厚的历史底蕴
“乡贤”一词始于东汉,是国家对乡里中德行高尚、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予以表彰的荣誉称号。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所著《史通·杂述》就有这样的记载:“郡书赤矜其乡贤,美其邦族。”在元代,王仁辅撰《无锡县志》,将一批无锡乡贤写入书中。明朝朱元璋第16子朱栴曾撰《宁夏志》,专门列举“乡贤”类人物。到了明清时期,各州县均建有乡贤祠,以供奉历代乡贤。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乡贤文化。乡贤文化是乡村文化的核心内容,具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人本性、亲善性和现实性,是教化乡里、涵育乡风文明的重要精神力量。
无锡自古至今乡贤辈出,产生了泰伯、李绅、荣德生、周舜卿、吴仁宝等一代代著名乡贤。在著名的无锡惠山祠堂里所祭祠的名人中,更汇集了无锡历史上闻名于世的乡贤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建设乡村、改善民生、造福桑梓等方面的群体追求和故乡情怀。
■乡贤文化凝聚乡村振兴合力
乡贤文化是乡村文明的支柱。鸿山街道十分重视弘扬乡贤文化。历史上,鸿山地区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社会贤达数量众多。鸿山街道借助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鸿山分会平台,开展对鸿山乡贤文化的研究。通过查阅载有鸿山乡贤信息的相关典籍,搜集乡贤的个人传记、出版的书籍、个人年表等,梳理出乡贤生平以及他们的突出贡献等信息,然后整理成文形成乡贤档案。3200多年前的泰伯,三让王位,南奔荆蛮,筑城梅里,立国句吴;教授农桑,兴修水利;授以周礼,教化民众。泰伯开凿了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伯渎港。东汉高士梁鸿,仰泰伯之高义,寓鸿山之南麓;疏无锡之梁溪,教民众之农事。梁鸿孟光夫妇演绎“举案齐眉”故事,千古传颂。
当代,鸿山街道走出了金属物理学专家钱临照、工程力学专家钱令希、力学大师钱伟长、工程环境专家钱易、生化专家邹承鲁五位“两院”院士以及国学大师钱穆、经济学家钱俊瑞等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大师级、专家级人才;还有昆虫学家邹钟琳、蚕丝专家邹景衡、石油专家邹明等,为社会作出重大贡献,他们关注家乡的发展,惠泽乡里。
乡贤文化是涵养乡风文明重要基石。为了更好地宣传各个历史时期乡贤精神,2010年起,鸿山街道结集编印了《无锡鸿声钱氏六院士》《鸿山院士》《穆公慧泽》《纪念钱伟长文集》《钱俊瑞家传》《美德与乡贤》《吴韵鸿山》七本书,约计200万字。其中《美德与乡贤》是后宅中学校本教材,获无锡市校本教材一等奖,《吴韵鸿山》是鸿山街道市民读本,获首届(2018)无锡市社会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8年6月,举办“经济巨擘 百年流芳·钱俊瑞诞辰110周年”纪念活动。街道先后修建扩建了泰伯墓,修建了鸿隐堂(梁鸿宅)及钱穆、钱伟长故居,在怀海义庄新建了院士阁。这些地方成了学习乡贤的基地,成了青少年游学基地。
乡贤文化是乡村软实力的重要构成。由于乡贤文化的引领,鸿山街道的经济社会发展风生水起,生机勃勃。当地民风淳朴,民俗清流,敬重乡贤、膜拜乡贤、效学乡贤、争当新乡贤的风尚正在形成。
■充分发挥新乡贤人物的“领头雁”作用
传承乡贤文化,提升乡村文明感召力。深入发掘本地的乡贤文化,要从本乡本土历史中,特别是从当代的新乡贤中寻找人物典型,整理和宣传他们的优秀事迹。编写本土乡贤教材,建立一批乡贤纪念馆,广泛开展乡贤精神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景点的“四进”活动。通过乡贤精神的挖掘、传承和弘扬,有力倡导向上向善、积极进取的良好社会风尚,有力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弘扬乡贤文化,提升乡村社会共建力。注重将乡贤文化元素融入美丽乡村建设之中,在公共建筑、文化景观中以碑刻、雕塑、楹联等各种形式体现乡贤主题,用乡贤姓名命名城市道路、桥梁,在文化礼堂中开辟乡贤长廊、乡贤榜;在城市核心区域,注重发挥乡贤在发展社会事业中的引领作用;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乡贤人物和他们的优秀精神。
依托乡贤文化,提升乡村经济发展力。充分发挥新乡贤人物的“领头雁”作用,发挥他们德治、善治的力量,带动一大批有志青年和社会人士,研讨对本土乡村经济的规划,请他们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在家乡建设中发挥重大作用。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