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千年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也孕育了运河两岸独特的城市文化。无锡在中国大运河史上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无锡运河的演变轨迹、文化内涵、历史遗珍、精神标识又是什么?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无锡人当如何作为?10月27日下午,江苏方志大讲堂走进无锡,邀请到国家一级作家、《大运河传》的作者夏坚勇,文保专家夏刚草,运河文化研究者富耀南,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方志工作部部长樊锡刚等专家学者,解读千年运河的无锡密码,深入探讨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弘扬。现摘编部分专家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文保专家夏刚草:
大运河奠定了无锡基本的城市格局
无锡在公元前202年建县,城址在运河西、梁溪东。无锡城是由运河这条黄金水道孕育而起的,街巷、道路在大运河两岸及其支流岸边逐步建起、发展、延伸,最后定型为了龟背形状的格局。历经两千多年,无锡的城址没有改变,无锡的名字没有改变。
运河边的惠山,北面地势较低,因而从北面仰望更显山体高大。宋代诗人杨万里在常州做官,回京城复职,乘船行经惠山北麓看到山体高大非常兴奋地写下“二年常州不识山,惠山一见开心颜。”惠山是运河边的遗产,历代文人来到无锡,往往都会游玩惠山,留下诗文,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惠山留下了多篇诗文,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惠山谒钱道人烹小龙团登绝顶望太湖》:“踏遍江南南岸山,逢山未免更留连。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石路萦回九龙脊,水光翻动五湖天。孙登无语空归去,半岭松声万壑传。”不只是文人墨客,清代的康熙皇帝、乾隆皇帝下江南都曾多次游历惠山。晚清廖纶题惠山大门有名联:“大哉王言山为第一泉第二,巍然庙貌宗以教孝祠教忠”,很好地概括了惠山的人文景观以及在历史上的作用。
■运河文化研究者富耀南:
大运河赋予无锡独特的城市气质
泰伯奔吴和季札与孔子交集并传播周礼,可视为无锡书香文化的源头;东晋时期无锡人顾恺之和迁居无锡的王羲之,将中国书画艺术的审美提升到历史性的高度;隋唐宋以后的科举制度,促使无锡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无锡书香文化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小娄巷。小娄巷始于宋代,盛于明清,从谈家走出了中国古代四大女名医之一的谈允贤。电视剧《女医明妃传》,人物原型就是谈允贤。从王家走出了激光照排技术的发明人王选。孙家在明代走出了状元孙继皋。秦家出现了一门三探花。小娄巷成为无锡才巷,根本原因就是无锡自古以来崇文重教。
文教的发达以及工商业的繁荣,赋予无锡开放包容、低调务实的气质。明朝中期以后,特别是在万历、天启年间,由于宦官专政,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尖锐。顾宪成、高攀龙等东林党人渴望改变现状,冒着各种危险上书朝廷,要求革除弊端、匡扶社稷。东林文化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政治上,要求大家读书的同时,关注社会,关注国家,把个人的命运跟国家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
无锡在明清时期成为布米丝钱四大码头,这也是无锡商品经济繁荣的重要标志。1895年,无锡建起了第一家由民族资本兴建的现代工厂——业勤纱厂。而后,无锡近代工商业蓬勃兴起,形成了棉纺织业、缫丝业、粮食加工业三大支柱产业,并相继崛起了以杨、周、薛、荣、唐蔡、唐程六大家族为龙头的民族工商业群体。这些民族工商业群体不仅力行产业报国,而且有着“务实勤业,百业皆本”的思想,这其实正是无锡工商文化的特质,由此无锡形成了运河工商文化。
■国家一级作家夏坚勇:
凸显城市特色 擦亮文化地标
特色要显。无锡运河是中国大运河的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历史地位与人文价值。千秋运河,肇始伯渎。泰伯渎是无锡步入运河时代的起点,这正是无锡运河文化的品牌。地标要亮。黄埠墩和清名桥是无锡运河文化的地标。这些地标要擦亮品牌,把故事讲全、讲深、讲透,通过方志、运河文化公园等方式承载运河文化。河水清、天色蓝、环境优美,运河的活色生香才能得到凸显。
加强国际传播。在太湖鼋头渚的湖边,立有一块巨大的石碑。石碑的正面刻有“无锡充满温情和水”,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无锡旅游的一句宣传语。石碑临湖的一面,则刻有一首歌词,它的名字叫《无锡旅情》,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全日本广为流传的一首歌,歌曲的演唱者为日本歌星尾形大作先生。这首歌曲为无锡在日本做了非常好的形象展示,也是我们中国旅游经典的营销策划。
■市档案史志馆方志工作部部长
樊锡刚:文化传承要融入生活实践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两个重要的关键词,一是历代传承不辍,二是在与生活密切相关中活化。我们现在往往更加重视历代传承,对在与生活密切相关中活化还需要进一步提高。非遗只有融入当代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使非遗变小众为大众,让公众入眼入耳入心,才能真正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在对运河文化的保护传承利用过程中,要更多地要放眼青年、学生、新市民以及外地游客,使无锡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思想价值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
建设大运河文化带需要感性的加持,要搭建更多的传播载体,让公众在观赏、体悟中增强感性认知,激发参与热忱,使公众更加亲近运河、热爱运河,让运河文化成为公众的美妙记忆、美好向往,使运河文化真正活化与重生。大运河无锡段集中了很多十分宝贵的高品位文化资源。这些年来,无锡将运河文化与近代民族工商业文化、吴文化、江南水乡文化、书香文化等融合起来,统筹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修复、河道水系治理、文旅开发等,但无锡作为运河城市的这个标签在外界的知晓度还不够。要进一步挖掘和扩大宣传,钩沉沧桑史事,提炼文化精粹,创新展示载体,使无锡运河文化丰满而鲜活、浑厚而又生动地展现给公众,让大运河无锡段成为更具影响力的文化符号。
(王皖杰根据录音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