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家德
母亲生于1920年,84周岁时去世。她的品行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怀念。
母亲出生在一个殷实之家,小名二度。因父母宠爱,一直上到高中。父亲家也是富裕之户。父母婚后相继生下我们兄弟姐妹六人。后来仅靠父亲一个人的工资维持全家生计,生活日趋艰难。在此情况下,母亲辞去用人,相继去丝绸公司、协新毛织厂、同新布厂等地做临时工。不但每天要三班倒,回家后还要给全家缝补浆洗,烧饭煮菜。她自己上班带的是咸菜泡饭,家中仅有的一点荤腥鱼肉一口也舍不得吃,总是尽最大可能满足子女的需求。在困难时期,为了支持我的举重生涯,她省吃俭用还做通其他兄弟姐妹的工作,为我订了一份牛奶增加营养。母亲从不叫苦言难,每当开学,总会把六个孩子的学费交齐,不使我们难堪。母亲就这样含辛茹苦把我们拉扯长大、培养成人,看着我们相继走上工作岗位、成家立业。
在工作中,母亲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年年被评为先进。但她从来不骄傲自满,始终兢兢业业工作。“文革”后期,母亲被下放至苏北农村插队落户。为了生存,年过半百的母亲硬是学会了挑粪、积肥,而且在自留田和父亲一起种出了花生、西瓜、各种蔬菜,同时饲养了鸡、鸭、羊。当母亲用满是裂口的手为我们送上自己劳动所得的蛋、鸡、花生时,我们不禁泪湿衣襟。母亲还主动当起了生产大队红幼班的幼教,做得颇有成效。母亲还在台风下抢修被大风刮倒的草房,雨夜赶回走失的鸭群……当贫下中农的孩子生病时,母亲主动送去大米和白糖。当地老乡只有玉米供应,下放人员每月有24斤大米供应。母亲还拿出父亲的带薪下放干部的工资支持他们……1979年母亲年届花甲返锡时,整个生产队的社员几乎全体出动为她送行。在2004年4月30日母亲的追悼会上,江南一棉厂领导对先母有这样的评价:项颂君同志在2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兢兢业业……她以自己朴实无华的行为品格赢得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尊重和信任。
母亲这种润物无声、身教重于言传的品行在我人生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她没有给我留下富足的物质遗产,但她留下的精神财富让我受益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