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将至,学生、老师和家长有了“应考指南”。“希望学生们能保持强烈的信念。”被问及高考前想给予学生的建议,江苏省特级教师、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校长顾海平不断强调着“信念”二字。在他看来,高考复习期间,学生需要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动力,而动力的来源之一就是相信自己还能做得更好的信心。“对高三学子来说,要排除杂念,发现自己在能力上、知识掌握上、策略上存在的问题,还需要专注。”顾海平说,高考是人生中的重要考验,因此每个孩子都希望在高考中把能量发挥到极致,其中的关键在于专注。高考前,如何当好一名老师?顾海平用经验给出了自己的见解:“老师要相信自己的学生可以发展得更好,即便部分学生在一模和二模中成绩不理想,但他们在高考中仍有‘逆风翻盘’的可能,因此老师要把信任传递给每位学生。”顾海平还认为,老师应有角色意识,到了考前,他们不再是简单地传道授业解惑,而更类似于教练员的角色。老师要帮助学生精心设计课堂训练情景,思考如何让课堂更高效,指出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结构上存在的问题。正如教练在训练中观察并指出运动员存在的问题,老师则是从学生的每一次课堂反馈、每一次作业中发现问题,指导学生解决。在北京冬奥会钢架雪车比赛中,该项目教练用尽全力为选手呐喊的画面让顾海平印象深刻,“鼓励和呐喊能让运动员迸发出应有的潜能,老师们的激励同样可以让学生充满斗志,激发潜力。”采访中,顾海平同样为家长给出了建议。“鼓励很重要,但家长不能简单地用目标去‘套’住孩子,而是引导他们与过去的自己比,如知识掌握程度、能力是否在日渐提升。”他提醒,适度紧张是好事,但为了让孩子不会过分焦虑和紧张,家长要放平心态,不传递焦虑。他举例道,有时家长会反复跟孩子强调不要紧张,而这恰恰是焦虑的表现,“告诉孩子,相信他们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父母该让孩子听到的话。”顾海平表示,家长还要关注孩子身体状况和情绪,引导他们把握学习生活的节奏,这是孩子在高考中能良好发挥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