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昨天,“飞手”张希恒熟练操控着手中的遥杆,一架多旋翼无人机在轰鸣声中缓缓离开沙渚水源地,向着3公里以外取水口飞去,60米高空鸟瞰的画面实时传送至后台。“一切正常,开始巡飞!”信息采集员一声令下。今年,我市首次在太湖安全度夏巡湖工作中建立无人机常态化巡飞机制。经过多年综合治理,伴随各种“智慧”手段加持,如今太湖水环境明显改善。1-5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Ⅲ类标准,为15年来首次。
从沙渚到贡湖湾的湖岸边,巡查员曹志祥一路驾车载着飞手,无人机在太湖水域上空紧跟盘旋,信息采集员在办公室紧盯电脑……这种采用无人机“巡飞+视频”实时直播的方式,能对太湖沿岸水域蓝藻水华进行立体式监控巡视,实现了前方图像实时传输、后方指令实时传达,为即时反馈问题、合理布设蓝藻打捞提供支撑。
“无人机适宜的飞行高度为50-70米,操控距离3公里左右,能承受湖面七级大风。”眼前的张希恒一身小麦肤色,在当“飞手”前,他还是个“白面书生”。说话间,新港蓝藻打捞点到了。曹志祥下车,从不同角度拍摄下打捞点的水域情况。
太湖无锡水域142公里湖岸共有84个蓝藻打捞点,无人机巡飞一次两三天,巡查员必须把每个打捞点的藻情变化都记录下来。“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天气炎热,曹志祥随身携带一个1.5升的大水杯,一边咕咚大口喝水,一边展示他的手机,满满的照片全是关于太湖的点滴。
“无人机巡飞确实能发现常规巡查方式看不见的蓝藻水华问题。”巡飞人员记得,有次无人机观测到贡湖湾沿岸芦苇荡中有蓝藻集聚发白现象,而人工巡查因视线受限,特定风向条件下仅能闻到藻腥味。在空中,无人机还能观察到离岸围隔在使用中的优劣情况。这样的“火眼金睛”,为补强增强巡湖工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沿湖20公里、近两个小时的巡飞结束了。在沿途经过的多个打捞点上,蓝藻打捞工人纷纷表示,近年来明显感觉蓝藻变少了。“几年前,一个打捞点一天少说也有上千吨,现在有的几吨都不到。”工人顾福兴指着天上的无人机和不远处的涡井吸藻泵、曝气船说,科技发达了,太湖也更美了。
以“智慧”之力守护大美太湖。市生态环境局太湖处数据显示,1-5月,太湖无锡水域水质达Ⅲ类标准,为2007年供水危机以来同期最好水平。定类指标总磷浓度为0.050毫克/升,同比下降10.7%。蓝藻发生次数、平均面积、最大面积等均同比大幅下降,安全度夏形势为2007年以来最为平稳的一年。(陈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