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建兴
名校自有名校的传奇。名校须有名师,名师自出高徒。无锡南门头羊腰湾老三中,就是这样一所令人肃然起敬的名校。当年,你说你毕业于三中,那么单位的领导、工厂的师傅自会高看一眼。
百年前,无锡工商人士高秋荃临终嘱托其子高阳:“吾经商数十年,志在读书兴学,培植故乡子弟,区区遗资,非所敢惜;虽然,吾非为私也,为公益计也。尔其毋忘吾志。”高阳赓续其父之业,于1920年着手筹备兴学之事,先后捐6万银圆购地建校。在资金最困难之际,毅然卖掉上海、无锡所有产业及自家住宅,全家不惜改为租屋居住。高氏两代人毁家办学,终于建成当时无锡校舍条件最好的中学,即市三中前身——私立无锡中学。在取校名时,高阳拒绝校董会提出的“秋荃中学”“高氏中学”建议,坚持使用“无锡中学”校名。学校建成后,高阳的弟弟、两个儿子及亲属在该校上学,一切学杂费全部照交,无分毫特殊。学校虽有“私立”之名,却无“私有”之实。这是无锡历史上第一所由民族资本家中的有志人士凭借自身资金创办的完全中学,成就了无锡工商与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我以为“读书兴学,造福乡梓”正是无锡工商文化的内核,高氏两代人“毁家办学”的义举代表的是民族工商业主的良心。
一个义捐办学,一个义务教学。感佩于高阳承父志、舍家财,奋力办学的义举,1920年5月,正在无锡居家养病的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校长、国学大师唐文治先生,慨然应允高阳恳请,出任校长。唐先生执掌十年,纯属义务,不受薪金。他以上海南洋大学(中学部)办学理念,亲自制订章程,延揽名师,设置一流课程,以“崇尚道德”“中学好、西学好、体育好”为教育理念,倾力培养家乡第一等人才。唐先生坚持每隔二周到校讲课,在大礼堂为全校师生讲授中华古代经典,并用他独创的“唐调”吟诵经典古诗文。以“唐调”吟诵的20篇经典被灌录成胶木唱片,为最早的古诗文吟诵原声,被评为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此外唐先生还倡导每周有演讲会、音乐会,每年有全校性运动会和国文写作比赛,亲自评阅优秀作文,提掖后生。这样的理念与实践,对现今家庭、学校与社会关切的教育问题极有启示。
三中的教师也是顶流。被邓颖超誉为“人民教育家”、受学哈佛与哥伦比亚大学、与陶行知同为著名教育家杜威弟子,也是唐文治长媳的俞庆棠先生在三中任教;曾任复旦大学、交通大学教授,无锡国专副校长,著作等身的王蘧常先生是三中的国文、修身教师;同为唐文治学生的交通部上海工业专门学校理学士黄选青与章彬分别教授数学与理化;值得一提的是,钱锺书父亲钱基博的孪生兄弟,著名古文学家、教育家钱基厚也出任过三中校长;哈佛大学硕士、曾任复旦大学教授的唐文治儿子唐庆增则执教英文历史。一时人文荟萃、文星闪耀。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有幸在三中上初高中,那时三中的师资依然是很强的。头发花白且卷曲,有些腿疾,教地理的沈健老师,上课从不带书,夹着一卷地图,轻松诙谐讲述地理的知识点,如为了让同学们记住祖国的山脉,就有“东西走向有三横,北天阴,中昆秦”“湘桂粤赣夹南岭”等警句,令你终生难忘;手持烟斗,早早谢顶,穿一袭西装,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辑的梁伯行老师,满腹经纶,能聆听他的课是同学们的骄傲,他是几代三中人心中的大咖;娇小时尚教图画的王美满老师是学院派,她教美术字时透露小窍门“宋体美术字,戴个小帽子”;还有高挑身量,大暑天挥汗如雨,写得一手好板书,教几何函数的张丽英老师;有着精致妆容悉心指导学生做化学实验,叮嘱“酒精加热用外焰,三分之二为界限”的李蕙珠老师……秉持鲜明的中华文化本位和崇尚道德、中西撷英的教学方针,这座遐迩闻名的江南名校桃李满天下,百年来大批专家学者如曾任南京大学校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蒋树声先生,原电力工业部部长史大桢先生,原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先生,中科院院士张大煜等七位院士都曾在这里学习过……河道里轮船的汽笛已经远去,那石砌的利用河水的游泳池可能已不复存在,300米跑道和青砖灰瓦的教学楼或许已成历史的云烟,但已逝的过往却愈发清晣。
无锡为什么在各个历史时期发展得这么好,你也许可以从高阳、唐文治等一批先知先觉的乡贤志士身上找到答案。先人先贤已远去,今人今朝当奋飞,无锡正走在又一个百年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