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田间地头”亦课堂

  □ 胡红艳

  和乡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在开展自然教学、劳动教学时受到不少客观条件限制。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亲近自然,在学习中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城市学校也是“各出妙招”。有的在校园里辟出一角,作为孩子们的劳动实践基地;有的学校将废弃车胎进行彩绘,作为“小花圃”交由各个班级学生轮流养护;有的学校将部分花坛进行重新开发,作为孩子们的“种植乐园”。

  什么是真正的课堂?教室只是学生学习的一个场所,课堂外的很多空间都可以让学生产生思维的碰撞,唤醒他们对未知领域知识的渴求。教师要打开教育的视域空间,把课堂外延的触角向四面八方打开。《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落实劳动教育,劳动这门学科也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了出来,可见劳动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开设好劳动课程?教育工作者要树立“乡村即校园”“田间地头亦课堂”的教育理念,挖掘劳动教育新的内涵。

  用知行合一的实践助力孩子打开思维。劳动学科是一门需要动手实践、动脑思考,需要亲身体验的一门学科。学校不妨组织孩子走进田间地头,闻一闻新翻的泥土的气息;让孩子播下一颗种子,感受植物从发芽、生根、长叶,到开花、结果的过程;让孩子比一比不同的植物的生长周期,探究阳光、水分、温度等对植物生长变化的影响。还可以让孩子饲养一些小动物,如:乌龟、小鸡、兔子等。孩子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进行主题式探究,这样的实践过程需要调动多学科的知识储备,无形之中就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张力,在跨学科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乐趣。

  让团队协作的意识内化为孩子的行为。教育家卢梭曾经说过:“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在劳动的过程中,依靠团队的力量,小组分工合作,可以让劳动过程变得更高效。以种菜为例,一个人承包一块地,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再到锄草、除虫、采摘,每一项工作都凝聚着辛劳。若是组成团队,大家分工合作,不仅可以更轻松一点,更重要的是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孩子与同伴交往的能力。未来社会是合作型社会,“单打独斗”很难立足。不用老师讲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孩子在实践过程中自然可以体会到团队的力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把团队协作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将珍爱生命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有人曾说过:“教育要培养孩子面对一朵野花也怦然心动的感觉。”孩子在田间地头亲手播下一颗颗种子,看着它们发芽、生长,感受生命朝气蓬勃、向上生长的力量。太阳晒得厉害了,就浇点水;土地肥力不够了,就施点肥。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看着自己种下的植物、自己亲手饲养的小动物,每一天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惊喜发生,定能唤醒孩子们内心最柔软的那部分。通过劳动让孩子们懂得“珍爱生命”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以待、都值得被珍爱,唤醒孩子们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心。

  “田间地头亦课堂”,把孩子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感受花开花落的四季交替,去感受生命的多姿多彩,定能让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得到不一样的滋养。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吴区泰山路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