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用起来活起来,让历史建筑焕发新魅力

  □ 吴菁菁

  历久弥新的老建筑,是城市过去留给现在的“信物”,蕴藏着独特的乡愁记忆,是城市之所以有趣的魅力所在。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不妨多一些“系统思维”“复合思维”“开放思维”“青年思维”,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把历史建筑变成青年创意的“实验场”,让历史建筑焕发新魅力。

  俄罗斯作家果戈理曾说过:“当歌曲和传说已经缄默的时候,建筑还在说话。”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更是历史文化的浓缩。特别是历久弥新的老建筑,更是城市过去留给现在的“信物”,蕴藏着独特的乡愁记忆,是城市之所以有趣的魅力所在。

  当下,高品质、高等级的历史建筑,已成为众多文艺青年打卡的“网红”,到东林书院来上一份下午茶,感受岁月静好;到文渊坊点上一杯咖啡,品味时尚慢生活……越来越多的历史建筑通过引入新经济、植入新业态,进入到市民的生活,成为休闲的“旺角”。但是毋庸讳言,这样的场景在历史建筑保护中仍然是“少数派”。在当下的城市发展中,大量的历史建筑仍然生活在“被遗忘的角落”。这些建筑分布广泛、产权复杂、级别不高,维护成本不低,不管是对于政府还是个人,都是不小的负担。对于历史建筑而言,只有用起来,才能活起来。只有活起来了,有人气了,老房子才会焕发新活力、发挥更大价值。

  在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过程中,不妨多一些“系统思维”。把历史建筑保护利用和城市建设有机结合,将历史容颜融入现代风貌中,保留好原有的文化元素,建设好现代的设施、布局好宜居的业态,通过更多“可进入、可触摸、可感知”的设计,营造更多生活美学空间,真正让历史建筑成为市民家门口休闲放松的新去处、新聚点。

  不妨多一些“复合思维”。文化只有好玩,人们才愿意亲近。不管是顶流故宫在“皇城根下”开咖啡馆,还是深圳在岭南古风建筑中建书吧、民宿,正是这些好玩的、丰富的体验,让文化更好地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在新时代“人气足、声音亮”。这需要从“人”这一根本尺度来审视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摆脱过去博物馆单一利用的模式,做好微改造、微更新,融入非遗等创意元素,提供展览、轻餐饮、沙龙活动等丰富多元的“跨界”服务,用好用足场所资源,真正让更多的个体在历史建筑中找到栖身之所、安乐所在。

  不妨多一些“开放思维”。当前,历史建筑“商用”已经屡见不鲜,杭州、青岛等地众多历史建筑“活用”的成功经验表明,合理的“商用”,是打开历史建筑活化利用的一把“钥匙”。要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真正做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特别是要鼓励引导科创、金融等力量在有底蕴、有风貌的历史建筑中孕育新模式新业态,用历史的资源涵养未来的优势。

  不妨多一些“青年思维”。谁赢得了青年,谁就将赢得未来。上海“城市考古”让青年探索城市、发现城市,成都让青年为历史建筑“上色”,尊重青年的表达、尊重青年的创造,让武康大楼、四行仓库等一大批历史建筑纷纷出圈出彩。面对新时代新语境,还是需要用青年的视角来审视城市的未来,把历史建筑变成青年创意的“实验场”,搭建livehouse、科创沙龙、电子竞技等更多可体验可打卡的“青年空间”,推出更多体现无锡品质、贴合青年生活的创意活动,用青春力量为历史建筑增人气、添活力。

  (作者单位:无锡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