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仁山
前不久,有朋友自东北来锡旅游。因为友人在高校从事教学工作,或许由于职业使然,提出想看看无锡惠山泥人、锡绣的制作工艺。后虽让友人如愿以偿,但过程颇费周折。为此,友人提议:对于这类久负盛名、独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妨让其走进文旅融合之中,让更多外地游客“触手可及”,成为最出彩的“地方特产”。
毋庸置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情感,成为当下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旅游作为一种大众生活方式,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无锡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非遗家底也很丰厚,拥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5项。这些源自本地百姓生产生活的非遗项目,不仅展现出人们对于美的向往,而且是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然而,不少外地游客对此知之甚少,或虽有兴趣想了解和认识,但“走近”它们并不容易。
因此,很有必要在文旅融合过程中让非遗项目走上前台多“露脸”,而不能“待在闺中”成“摆设”。因为文化资源是旅游的核心资源,旅游的潜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魅力和吸引力。离开了生活的非遗传承,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进入了大众的生活,非遗才能活起来、传下去。
人民的非遗,人民共赏。今年2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了《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要求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此举无疑有助于推动非遗文化通畅地走入大众生活。一方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应推动非遗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融合利用,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实现非遗文化对旅游内涵的提升和旅游对非遗文化资源的激活、保护、传承。另一方面,在加快推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推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展示非遗的时代魅力,彰显非遗的时代价值,既是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目标,也是二者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径。目前,国内一些城市已开发出非遗文化IP,并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丽乡村建设、农耕文化保护、文明城市建设等相结合,把非遗文化内涵、文化价值逐渐融入旅游产业链中,探索出“非遗+文创”“非遗+科技”“非遗+乡村振兴”等新模式,成为游客“触手可及”的消费新风尚,进一步增强了非遗文旅消费者的黏性。就无锡而言,同样应让非遗更好地为旅游赋能。比如,对于外地游客钟爱的惠山泥人产品及其制作工艺,除在南禅寺、拈花湾、惠山古镇等景点展出展示,不妨在近年来日趋红火的规模型农家乐景区进行展出展示,为外地游客拓展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可以预见,随着非遗传播途径的拓展,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将得到有效提升。期待无锡众多的非遗项目能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成为文旅融合中一张张崭新的名片,助力无锡这座旅游名城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作者系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