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探索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无锡市发展改革研究中心课题组

  近年来,无锡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经济实力持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支撑有力,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2年的59.1%升至2021年的67.6%。创新主体不断壮大,2022年无锡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首次突破万家,达到10662家,同比增长49.4%。科技创新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正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的短板

  目前,无锡科技创新资源面临“有高原缺高峰”的短板,对标深圳、杭州、南京、苏州等先进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仍存在一些不足。

  创新生态不够完善。创新协同机制仍不完善,而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能够提升科技创新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益,是攻坚关键共性技术的有效手段。以“奋斗者”号为例,为攻坚关键零部件,无锡近三十家企业在各自领域与中船协同攻关技术难点,一举突破了行业内长期面临的技术难点问题,由此可见产业链协同创新的带动作用。但目前无锡协同创新仍较少,创新资源配置存在重复、分散、封闭、低效的问题,尚未形成有效的产业协同创新格局。科技成果转换仍不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和孵化、中试、评估等配套措施不足,在重大科技项目承接、成果转化、后续研究或成果产业化等方面存在诸多瓶颈,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尚未真正打通,科技投入与产出绩效有待提升。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对科研主体的考核评价仍然存在重视短期绩效、量化考核的现象,无法全面激发研究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科技服务体系有待提升,科创服务机构存在着覆盖面窄、规模小、能级低的问题,服务水平、能力都有待提升。

  科创实力有待提升。科创主体实力有待提升,无锡制造业民营企业不少起源于乡镇企业,大多为配套型中小微企业,研发投入少,整体创新水平不高。顶尖和龙头企业不多,龙头企业体量小、显示度低,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够强,尤其缺乏创新型领军企业。创新能级不高,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偏低,产业结构尚待优化。高新技术产业专利多在产业链中低端,缺乏自主创新,生产附加值不高。创新主体创新动力不足,无锡规上工业企业中仅32.6%的企业设置了研发机构、46.2%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而苏州、南京开展研发活动企业占比分别为50.1%、53.2%,无锡企业创新动力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科创人才集聚有待加强。人才结构性短缺矛盾突出,领军型人才缺口大,中高级技术人才储备不足。高能级创新载体较为稀缺,高端人才储备量仍待提升,外来人员多以产业工人为主。新兴产业领域、跨学科前沿领域人才缺口大,创新型、高技能等高素质人才占比偏低,已经成为制约无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人才引育机制仍待健全,人才培育引进的专项政策措施与先进地区相比仍有差距,服务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公共平台及相关载体建设不足。同时,高校资源特别是优质科教资源缺乏。无锡只有13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3所),而苏州有26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9所),杭州有45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26所)、南京有51所高校(其中本科高校34所)。相对而言,无锡高校数量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科技创新源头活力不足。

  加快提升无锡科技创新能力

  完善创新生态。在无锡的科技创新实践中要强化政府引导作用,进一步提升政府科技创新服务能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突出创新机制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生态,着力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一是加快建立企业主导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高新区、经济开发区、领军企业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跨国公司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或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聚焦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创新型领军企业在协同创新中的主导作用,并发挥大企业的创新引领支撑作用,带动上下游企业共同发展。二是构建全链条创新生态体系。学习借鉴深圳科技体制改革先进做法,加快改革步伐。科学制定科研项目计划,建立由企业家、科学家、风险投资家等组成的常态化咨询制度,确保科研计划更贴近市场需求。在高校、科研院所和技术研究院设立技术转化办公室、技术经理人队伍,实行绩效导向的科技资源配置机制。对重大科研计划项目实施项目经理人制,充分赋予人、财、物支配权力。创新科研经费使用方式,提高人员经费、调研经费等“软性费用”在项目经费中的比例。三是提升技术服务水平。以江苏省技术产权交易市场线上平台为载体,整合技术需求、成果供给、中介服务、知识产权等信息,推动各类技术转移资源平台互联互通、开放共享。联合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技术中介服务机构。抓住无锡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试点城市机遇,优先支持“区块链+”赋能科创金融发展。

  提升科创主体创新能力。进一步发挥企业作为研发投入、成果转化主体的作用,持续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做大做强,着力建设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大力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聚焦规上工业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支持企业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高质量开展研发活动。围绕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加快打造一批既精通研发设计又掌握高端制造技术的复合型大企业集团,带动创新型中小微企业成长。二是强化高能级创新平台引领。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引领,加快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打造科创策源地。强化科技创新孵化体系建设,高水平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孵化器或众创空间,加快完善孵化基金、风险投资、创业导师等支撑体系,实现内生“造血”。

  加快科创人才集聚。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人才高地建设,善于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一是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培育。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招牌,将落实人才重点项目、多渠道引育人才、优化人才服务保障等指标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内容。支持企业加大对“高精尖缺”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培养力度,加强对引进人才和团队的服务保障工作。落实资金支持,招引战略科学家团队来锡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工作。二是鼓励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联合培养人才。整合和用好教育资源,鼓励在锡高校与业内龙头企业合作举办特色学院、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力争创办更多应用型本科学校、研究院,更新高校专业目录,鼓励龙头企业与研究院联合培养人才。推进院企交叉任职交流、交叉培养人才,带动科研院所与本土企业紧密协作。三是勇于突破高端人才要素瓶颈。破除人才发展壁垒,赋予重大创新平台、重点用人单位“引育用留”自主权和人才计划配额,畅通人才申报评价渠道。针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精准研制人才专项支持政策。不断优化产业基础、住房规划、教育医疗、公共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系统、人文氛围和治理体系等要素,打造优越的宜居宜业环境。

  (课题组成员:朱玮、杭飞、马骏、欧阳海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