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7版:太湖周刊

坚守企业核心价值观

——评《财团首户:无锡荣家》

  《财团首户:无锡荣家》  汪春劼 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如今的无锡,依然有很多荣宗敬、荣德生昆仲留下的印记:梅园、公益学校、茂新面粉厂旧址、宝界桥、太湖饭店(原私立江南大学校园)、大公图书馆等。荣氏兄弟以面粉和纺织业发家,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实业家,荣氏家族也成为“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真正的财团”。

  荣氏兄弟从默默无闻到举世皆知,他们有着怎样的人生传奇?为何同时代的实业家随着时间流逝大多声名不彰,可荣氏兄弟依旧光彩夺目?江南大学汪春劼教授在其新著《财团首户:无锡荣家》中,对此做了精彩解答。

  该书文笔流畅、深入浅出,作者没有用故作高深、矫揉造作的词汇来制造“技术壁垒”,而是用一些直白、简单、纯朴的语句和数据,使读者能更直观地了解荣氏兄弟的家庭背景、朋友圈、第一桶金来源、聚财过程、散财方式等。

  荣氏兄弟的人生波澜壮阔,攀上过高峰,也曾跌落低谷,无论何种境遇都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息息相关。作者凭借自己对荣氏兄弟史料的深入了解,详细刻画了人物形象,更通过人物经历展示出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令读者仿佛体验了一场身临其境的时空旅行,亲历上个世纪前期的社会变迁与动荡。

  尤其难得的是,该书做到了文字与数据的有机结合。对数据作者抱着严谨求真的研究态度,各处数据都有明确的引用来源,最大限度确保史料的客观性与可信度。考虑到读者可能对于单纯的数字缺乏概念,在每一段有关荣氏财团的数据中,作者会用更大范围的统计数据作为比照,或是用现代通俗易懂的数据作为辅助,使读者对荣氏财团有了更为清晰的了解和定位。

  荣家企业体量巨大,涉及多个行业和领域,这对作者提出了很高要求。正如余华所说,真正好的作家会在创作中给自己设置障碍。面对千头万绪,作者条分缕析,显示出驾驭材料的能力,这种能力同作者丰厚的积累有相当大的关联。自2012年以来,汪春劼教授出版了《地方治理变迁:基于20世纪无锡的分析》《无锡:一座江南水城的百年回望》《绅商之道:荣德生的28个侧面》《回望江南:一所私立大学的激荡五年》等6部专著。对无锡的地方历史、工商界名流,作者非常熟悉,在材料的发掘、解读、呈现等方面,都能驾轻就熟,显示出一位史学研究者的史才与史识。

  聚焦历史人物,了解得越深入,越是能够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人物耀眼光芒背后的辛酸与不易。荣氏兄弟创业初期,“船”小经不起风浪,企业逐步发展之后,“船”大了,驾驭它出没于风浪中更需要全方位的“技艺”。荣氏企业几次濒临绝境,能大难不死,浴火重生,除了与机遇、努力密不可分,坚定的信念也很重要。

  秉持实业报国的信念,荣氏兄弟在面对日本巨无霸企业的打压、资金链的断裂、战争带来的巨大破坏时,始终能够苦撑待变,变危机为转机。荣德生先生常说他是一个事业迷,希望事业做大后,解决更多人的就业,夺回被外企占领的市场。荣宗敬、荣德生昆仲,不仅喜欢办厂,还热衷架桥修路、兴办学校、捐资济困,他们身后留下的公益事业至今仍嘉惠于民。

  许多企业为何只能辉煌一时,从表象上看,是企业扩张过程中失控,导致产品品质、管理水平、融资能力出现问题,其实更重要的是企业核心价值观迷失,以致企业管理层没有利他观念,没有整体思维,没有大格局大情怀。

  以一般的逻辑来说,历史是确定的,现在在不断变动;不过在某些意义上,现在是确定的,而历史飘忽不定。回望一百多年前,荣氏兄弟在无锡这片土地上是呼风唤雨的商业巨擘,而如今,如作者所言,坊间所见的荣氏研究成果,与荣氏兄弟在工商界的大咖地位并不相符。

  荣氏兄弟在践行实业救国思想的过程中,展现出大胆创新、开放包容、义大于利、造福桑梓等优秀企业家品格,这些品格在当今时代显得尤为珍贵。

  当然,这本著作并非无可挑剔,荣氏兄弟对风水的关注、荣氏企业对工潮的处理等都留白了。因没有实地考证,作者引用资料时也有以讹传讹之处,如荣月泉故居南北长约40米、东西宽约10米误写成100米与40米,上荣中荣下荣自南到北划分误写成自东往西等。

  瑕不掩瑜,《财团首户:无锡荣家》是一本学术性与通俗性结合较好的佳作,值得无锡人去阅读,去学习。

  □张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