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建新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高度评价了新时代以来全面深化改革的成功实践和伟大成就,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专门部署,要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我们应以全会精神为指引,进一步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以下简称“一体改革”),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
■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既与党的二十大精神一脉相承,又结合新阶段新形势做了创新发展。
认识再强化,进一步突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良性循环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形成良性循环”。一是优势互补的良性循环,充分发挥教育培养急需人才的先导性优势、“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主导性优势、“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造性优势,发挥三者互补叠加效应。二是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以下好教育“先手棋”,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培养;下好科技“自强棋”,推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取得新成果和人才培养取得新成效;下好人才“创新棋”,深化教育改革和加快形成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三是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处理好教育科技人才三者自身发展与协同发展的关系,发挥“1+1+1>3”的协同效应。
路径再深化,从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高度推进一体改革。全会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这一方面体现推进一体改革要遵循客观规律,只有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自主创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有可能,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才能充分彰显。另一方面体现推进一体改革需坚持全局性、系统性思维。教育科技人才是良性循环关系,三者相互依存、相互融通,不可分开进行、分头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需在顶层设计、制度推进、路径架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布局。
部署再细化,结合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明确一体改革各项重点任务。全会指明了统筹推进一体改革的三个重要方面,着重明确了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各项重要任务。三方面改革既相辅相成,又在发展目标、发展重点上有所侧重,体现了党中央对教育、科技、人才改革目标定位的总体思路。全会部署旨在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实现改革综合集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现实掣肘和战略力量:体制机制瓶颈和高校作用发挥
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但影响一体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尚且存在,不能很好适应新时代挑战和要求。一是一体化战略耦合体系有待完善。一体改革的统一领导体制,中央与地方、部门与地区、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创新机制不够健全。二是一体化政策运行机制有待完善。包括一体化的政策制定、政策落实、政策评估、政策融合等都还存在壁垒。三是一体化资源配置机制有待完善。高校、企业、行业等各类利益主体关系复杂,各种要素流动和配置不够合理高效。
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应成为推进一体改革的重要枢纽。高校集聚优秀人才资源,拥有相互交融的学科和一流科研创新平台,要立足国家需要,强化系统思维,将这些要素灵活有效地组织起来,提升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一方面,对内改革管理体制机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求,努力建设一流学科、培育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健全对外协作机制。在创新发展理念、加强顶层设计、实现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合作共赢等方面下足功夫,推动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社会系统、科技系统的有效链接、有机融合。
■实践路径和目标实现:高校产教融合和赋能新质生产力
产教融合是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的重要抓手。高校要聚焦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区域、社会共谋、共创、共进,奋力打造先进生产力标杆,加快构建“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人才融通”的主阵地和新高地。
厚植产教“融合”的育人生态。一是学科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根据科技产业变革需求,建立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形成学科布局与产业集群协同联动的发展机制,发挥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精准对接的融合效应。坚持“融入地方、服务产业”的发展理念,整合多方资源,深化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围绕地方产业链建立具有特色的高水平专业集群,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二是学校发展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突破校企隔离的“封闭圈”,促进高校与社会资源的有序流通与良性循环。邀请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专业规划、课程设置等,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构建跨专业、模块化、重实践的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库。三是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融合。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加大政策支持,强化内涵建设,建立健全校企紧密协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和面向产业需求的知识体系,推进产教融合育人共同体建设,提升产业学院的自身特色与核心竞争力,打造面向企业生产场景的实践教学体系,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优化科教“融汇”的创新生态。一是完善科教融汇制度体系。加大科技资源和教育资源的跨界协同,完善深化校地联动、校企融合、校院合作机制,加强高校与地方政府、龙头骨干企业等的全面合作,推动学科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持续推进高校与科研机构的深度融合,助力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二是打造科教融汇资源平台。发挥高校人才科研优势,打造科教融汇的示范性平台,加大面向国家核心领域关键技术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研发投入,聚焦产业技术难点开展攻关,推进有组织科研,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三是构建科教融汇协同机制。构建“校区、地区、园区”三区联动机制,建设“学校、政府、院所、行业、企业、平台”等一体化的产教融合运行机制和资源创新配置方式,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搭建科技创新和产业孵化基地,服务地方新质生产力发展。
共创人才“融通”的发展生态。一是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改革,加大引进顶尖人才,吸引高层次人才参与学校学科梯队建设,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二是完善高水平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构建有利于人才涌现发展的政策体系,改革职称评聘机制,完善科研经费、贡献评价等管理制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服务人才的浓厚氛围,为城市人才生态环境优化注入强大动力。三是促进高水平创新人才共享共用。创新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构建与企业、行业之间“双聘双引”高层次人才共引共享共用合作模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支持高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两栖发展;鼓励高校教师与国内外高水平科研院所、高新企业等开展科研攻关与项目合作,形成高水平人才以企业实践反哺高校人才培养,以高校前沿知识技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赋能增效。
(作者系无锡学院党委书记、二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