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工商联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同时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支持和引导各类企业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和经营管理水平、履行社会责任”。公益慈善事业是党领导下的善行义举,是实施第三次分配、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对助力保障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无锡地处江南繁荣富庶之地,自古是慈善高地。近年来,无锡不断开创慈善事业新格局,聚力打造“善者无疆,大爱锡城”慈善品牌,同时锡商锡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有力推动了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我市慈善事业在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遇到了慈善组织发展不平衡、整体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够匹配、整合管理力度有待加强等新情况、新问题。
■着眼于“慈善公益系我责”,引导广大民企投身共富事业
广大锡商锡企是投身慈善公益、促进共同富裕的生力军,在三次分配各环节中责任重大、作用突出。大力支持全市民营企业家富而有责、富而有义、富而有爱。锡商锡企在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社会责任、道德责任方面彰显的生产正义、交换正义、分配正义、消费正义,必将显著提升“新时代工商名城”的辨识度和影响力。
应鼓励企业将发展目标由追求利润转变为市值管理。市值管理对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至关重要,不仅意味着企业能不能赚钱,还意味着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市相关涉企部门在现有的“个转企”政策经验基础上,可出台全市经营主体壮大发展提升计划,围绕市值管理通行规则,差异化、指向性提供政策支持。
基于吸引投融资、提升企业形象、优化治理结构等考量需要,可参照上市公司加强ESG治理与披露的做法,鼓励我市中小企业顺势“搭便车”,即在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引领带动下,围绕供应链上下游协同推进整体ESG战略,高标准落实环境管理要求、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健全完善公司治理。招引知名第三方鉴证机构落户无锡,组织标准制定机构、行业协会或第三方服务机构,制定接轨国际主流、符合国情市情的企业ESG评价指标体系及披露模板,纳入污染物排放、员工工时与权益、公司治理结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维度指标,鼓励和引导我市企业梯次化、主动化对标实施,逐步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公司治理体系。
■着眼于“慈善公益如我愿”,充分激发中小企业慈善热情
公益慈善的最终目标是人人慈善。中小企业构建和影响的慈善生态圈可不断推动公益慈善的下沉与大众化。要通过企业家培训、新公益大赛等途径,引导中小企业树立现代国际商业思维,使其成长为社会企业、共益企业,实现履行社会责任可持续目标。
在具体践行方式上,除无偿捐赠性的传统公益,还要鼓励中小企业关注、参与公益创投等新公益模式,在养老、健康养生、社区服务等领域培育和开展特色公益项目,或发展以公益慈善教育实践为关键节点的旧衣物等再生废旧材料循环产业链,在实现社会价值目标的同时获取相应的经济回报。
积极支持中小企业设立冠名基金。加强宣传引导,让更多的商协会、企业、家庭及个人意识到“人人可慈善”,只需向慈善机构捐赠一定数额的善款,就可以设立冠名基金。对此,相关部门应牵头制定全市性冠名慈善基金管理办法,或委托市慈善总会以行业公约方式进行约定。比如,统一全市性企业冠名基金的最低认捐额度及注入方式,规范冠名基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等。
要适应网络慈善渐起势头,注重将冠名慈善基金的定制服务和规范管理及时进行数字化转型,可在官方授权的“无锡善捐”平台开放全市冠名基金的管理服务端口,以“智慧慈善”确保“阳光慈善”,促进多方信息对称,实现有效社会监督。
■着眼于“慈善公益为我需”,积极倡导践行公益营销理念
企业及其品牌在市场竞争中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将更有利于在公众中获得高信任度和知名度。相关部门在策划“企业家日”主题活动、发布全市系列百强企业或品牌榜单时,应考虑纳入企业的公益“画像”。
可喜的是,我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深谙公益形象就是“软实力”,对于扩大获客、影响和说服潜在消费者、提高品牌认知度等意义重大。应积极探索鼓励企业履行政治责任、发展责任、社会责任的长效化措施,税务、市场监管等涉企职能部门,司法单位及金融、信用等机构在加强数据共享的基础上,可联合编制“无锡经营主体社会责任评价指标体系”,鼓励更多企业自愿、主动参与测评活动,对于履责实践和绩效指标排名靠前的企业加大宣传力度,以此为新一代锡商精神代言、讲好新时代工商名城故事。
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更要强化公益营销意识。近年来,我市企业“出海”布局全球的步伐加快,要在海外站稳脚跟,必须逾越民族、文化等鸿沟及规避当地政治、政策、治安等风险。企业兼顾从事公益活动、树立公益形象,将有助于拉近与政府、客户、员工、当地居民等对象的心理距离,更为顺利、安全地融入当地。
■着眼于“慈善公益添我力”,充分激发企业善行内驱动力
大爱善行在社会褒奖机制的正向反馈下,将产生“涟漪”反应和磁场效应,鼓励进行更多利他行为。要重视我市工商文化中的慈善人文经济学研究和宣传。社科领域可立项资助我市工商慈善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通过专题策划和持续矩阵宣传,大力提升我市慈善相关史料、人物、事迹、遗存等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名望、声誉、形象、社会激励等驱动因素,是企业家慈善捐赠的主要动力。要建立褒奖机制,营造鼓励慈善、奖励慈善的氛围,依据慈善实绩推荐企业家荣获各级慈善奖等荣誉。
赋能热心公益慈善企业业务增长。依托“无锡善捐”等平台开通“慈善+消费”模块,鼓励入驻商户在成交商品和服务后自动匹配、贡献一定比例的慈善献金,企业或公众通过互联网慈善平台捐赠后,可获赠商户消费优惠券,实现“一人慈善、大家共荣”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