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5月22日,惠山区阳山镇住基村的麦田里,5台收割机列队轰鸣。随着“沃得”联合收割机驶过麦田,无锡太湖阳山水蜜桃科技有限公司250亩粮田迎来开镰时刻。这片承载着耕地保护创新实践的沃土,正演绎着从“桃花源”到粮食基地的生动转型。
“必须赶在下雨前颗粒归仓!”河南籍机手李道昌抹了把汗,娴熟地调试着收割机。这位有着7年跨区作业经验的“老把式”算得精准:5台机器日均作业量超300亩,抢在天气预报的大雨前完成收割不成问题。在他身后,饱满的麦粒如金瀑般倾泻入仓,空气里浮动着新麦的清香。
这番丰收景象来之不易。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桃林。2023年,阳山镇落实耕地整治要求,将10年前复垦种植水蜜桃的住基村地块重新规划。“种桃是我们的专业,新时代种粮却是新课题。”水蜜桃公司种植管理部负责人钱华峰坦言,面对转型压力,他们引入靖江种粮大户卢新海的种植管理经验,通过土壤改良、无人机精播等技术,让“桃园地”变身“丰收粮田”。
站在田埂上远眺,标准化粮田金浪翻滚。钱华峰抚摸着沉甸甸的麦穗介绍,经专业机构测产,改良后的土壤让小麦亩产预计达450公斤,较普通农田增产不少。
丰收的不仅是粮食,更是乡村振兴的希望。在惠山区农业农村局指导下,这里建起新农人实训基地。从桃树修剪到无人机植保,从传统农具到智能农机,当地农民完成“跨界”培训。
惠山区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该区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99%。“阳山实践为耕地保护与特色产业协调发展提供了样本。”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继续推进农田改造,让更多“桃花源”焕发“粮满仓”的生机。(裘培兴、黄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