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伟
仲春之际,偕友人同游潮汕,得知汕头的历史文化街区名曰“小公园”,遂生出几分研究地名的兴趣。不料刚打开从游客中心获得的“街区指引”地图,目光立马被标注在安平路上的“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所吸引。作为几十年电影行业的工作者,岂能错过这参观学习的天赐良机!
兴冲冲与友人一同来到安平路,找到这家设于骑楼里的博物馆。骑楼门头上有“集成发绸庄”几个大字,据说这曾是汕头乃至整个粤东地区规模较大的布料批发和零售行,也是中国进步电影先驱者蔡楚生电影梦开始的地方。
那么,我们就先来说一下为中国电影首次夺得国际荣誉的这位电影前辈:蔡楚生,原名蔡通,祖籍广东潮阳(今属汕头市)人。1906年1月12日,蔡楚生在上海出生。1912年,6岁的蔡楚生跟随父母回到广东。翌年,进入私塾接受启蒙教育,打下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闲时帮助家中种田,领略了务农的艰辛。1918年,蔡楚生被父亲送到汕头,在蔡家与人合资开办的杂货店里当学徒。1925年,蔡楚生在汕头参加店员工会,组织进业白话剧社,担任戏剧演出的编剧、导演、演员,并尝试写作和绘画。1926年,与进业剧社同仁协助上海华剧影片公司在汕头拍摄外景。可能就是这次的“触电”,在蔡楚生心中埋下了电影的种子。1929年,他来到上海,在几家影片公司担任临时演员、剧务、美工、宣传、场记、置景、副导演、编剧等职,学习电影艺术的各门知识。同年,进入明星影片公司,担任郑正秋的助理导演。
郑正秋,也为广东潮阳人,被誉为“中国电影之父”,是蔡楚生的师父。1889年1月25日,郑正秋出生于上海。与蔡楚生的经历一样,3岁那年,郑正秋被母亲张太夫人从上海带回潮阳居住,为的是让他记住故乡。两年后,到了求学年纪的郑正秋随母亲返回上海。他一生编导了40余部影片,其中1913年摄制的《难夫难妻》为中国第一部故事片。1922年,参与创办明星影片公司。20世纪30年代初,聘请左翼作家担任明星公司编剧顾问,使中国共产党人进入电影界这个阵地,功不可没。可惜1935年7月,郑正秋因病去世,年仅46岁。
虽名为“郑正秋、蔡楚生电影博物馆”,但博物馆四楼展厅还重点介绍了另一位祖籍潮州的电影人——人民电影教育事业奠基人陈波儿。陈波儿1934年从影,主演过《桃李劫》《生死同心》《八百壮士》等影片。1938年,她从武汉到达延安,从事戏剧、电影的创作和组织工作。1946年春,陈波儿参加东北电影制片厂的组建工作,担任该厂党总支首任书记兼艺术处处长。1950年,在她的倡议下,中国第一所电影艺术干部学校成立,这是北京电影学院的前身。1951年11月,陈波儿在工作中心突发心脏病逝世,后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
在博物馆内,我见到了一张熟悉的照片,画面中是我们无锡的鼋头渚,应该是蔡楚生1932年独立编导的第一部影片《南国之春》的一个拍摄场景。照片中,男女两位演员坐在一块大岩石上,手持鱼竿在湖边垂钓。看起来当年雨水充沛,湖水已浸没岩石的大半部分。如果得到确认的话,那就是一张别具一格的无锡老照片了。
从博物馆出口出来回望,发现距离入口处已有三四层楼面了。但我并不感到奇怪,因为入口处有简介:博物馆占46、48、50、52号四个门牌(即四幢骑楼),建筑面积达1900平方米。以如此规模来展示三位对国家有功、对地方有绩的“潮人”,足见汕头市政府在纪念和弘扬潮汕电影名人方面,是下了一番功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