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期待更多“工业锈带”变“城市秀场”

  □ 许大伟

  “工业锈带”的转型,不仅是空间的更新,更是发展模式的创新。从我市多个“工业锈带”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坚持需求驱动、政策联动和产业拉动,可使“工业锈带”从城市的“包袱”变为“财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一家大型轧钢企业遗留的厂房,经更新改造“脱胎换骨”为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建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现代电影产业链;一片紧挨大运河的近代工业遗存,通过滨水空间改造、历史建筑保护性开发,转型为集文创、商旅、娱乐、休闲于一体的“活力城市客厅”……上述场景是我市“工业锈带”蝶变为“城市秀场”的几个典型案例。

  “工业锈带”转型的持续推进,给城市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大量闲置、低效的厂房、土地等资源被重新激活,有效缓解了区域资源要素的紧约束,提升了存量资源的配置效率。通过“退二还一”“退二进三”,实施生态修复、建筑改造和功能重塑等综合治理,挖掘了资源要素的内在价值,改善了周边区域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提升了城市空间品质。通过“退二优二”,给当地聚焦特色优势产业、做优做强产业链提供了契机,为产业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从我市多个“工业锈带”成功转型的案例分析中不难发现,虽然方案各不相同且各具特色,但推进路径的共性特征十分明显,值得借鉴。

  坚持需求驱动。筹备阶段保持“急不得”的耐心。围绕“工业锈带”转型的可行性,对区域产业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人口结构和消费趋势等状况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市民、企业、专家的意见建议。把市场需求、产业需求、城市发展需求与政府意向有机结合起来,统筹协调,科学确定转型方向。按照“一地一策”的思路,编制个性化的规划方案,使项目反映客观需求、符合实际状况。

  坚持政策联动。推进阶段拿出“等不得”的决心。“工业锈带”转型涉及规划调整、地类变更、环保约束、资金支撑等多个环节,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迟滞项目进程。政府注重发挥定向、引导作用,对全程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协调相关部门及时联动,作出政策调整,使其前后贯通、相互衔接,扫清“拦路虎”,确保项目实施顺畅。

  坚持产业拉动。项目对接阶段体现“拖不得”的诚心。把融入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作为“工业锈带”转型的核心要素,一方面,聚焦产业链,对引进项目严格筛选把关,特别关注头部、首店企业和具备孵化潜力的创意、研发型企业,力求形成产业集聚、带动效应。另一方面,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及时呼应企业的发展需求,推出“一对一”服务,提供“量身定制”方案,以优质的营商环境确保项目快审快批、快见成效。

  “工业锈带”转型不仅是空间的更新,更是发展模式的创新。希望越来越多的“工业锈带”通过资源活化、空间优化和产业进化,从城市的“包袱”变为“财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引擎。

  (作者单位:无锡市自然资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