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维国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教育场景。从辅助备课到智能批改,从个性化学习到虚拟助手进课堂,“AI老师”逐渐走入学生和教师的日常。面对人工智能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快速反馈能力,有人不免心生疑虑:AI是否会逐步取代人类教师?
答案是否定的。教育的本质,始终是育人的艺术。技术可以重塑工具,却无法替代情感;可以提升效率,却无法替代判断;可以传播知识,却难以生成智慧。AI老师不是“主角替身”,而是教育现场的“赋能助手”。
AI可以为学生答疑解惑,却无法代替教师“因人而育”的情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陪伴成长的过程,育人的过程。这种过程,需要教师拥有温情和智慧,能够理解学生的独特性和成长节奏。一个目光、一个动作、一句适时的提醒或表扬,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教师之于学生,不仅是授业解惑,还是人生的引路人、情感的倾听者、价值的引导者。而这,正是AI难以触达的人文教育。
真正值得期待的,是“AI+教师”的协同共生。AI老师在后台赋能,为教师减负、精准画像,让教师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和精力关注课堂互动、情绪引导和思想引领。比如,教师可借助AI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策略;也可利用AI构建更丰富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这种技术与人文的结合,才是教育数字化的真正方向。
教师应该成为AI技术的主导者、驾驭者,而不是旁观者甚至被动接受者。只有教育工作者主动拥抱技术、理解技术、融合技术,才能在新一轮教育变革中掌握主动权、释放创造力。
当教师不再被重复性事务所困,可以将更多时间用于激发学生潜能、开展创新教学,教育才能真正回归“人”的本位。这也是“AI老师”最大的意义所在——让“教”更精准高效,让“育”更深入人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I不是削弱教师的存在感,而是强化教师的使命感;不是挑战教师的不可替代,而是延展教师的教育能力。
“AI老师”终究是一种工具,带来的不是“人”的被动让位,而是教育边界的无限拓展。在教育的沃土上,AI可以是肥料、水源,但播种、耕耘、收获的,依然是一个个有情怀的教师。正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再智能的机器,也替代不了一颗关爱学生成长的心。”(作者系公司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