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4版:时评

让家门口的烟火气升腾得更旺些

  □ 李 杰

  最近,新吴区新安街道近湖路“后备箱夜市”成为点亮锡城夜晚的一盏明灯,吸引众多市民前往打卡体验。近湖路夜市的兴旺也为全市夜市的推广提供了有力借鉴,受到媒体关注和报道。这充分证明,繁荣夜间经济大有文章可做,只要政府善引导、部门善作为、商家善作成,就能赢得消费者的认可。

  其实不只近湖路,还有一些夜市如招商城夜市、陶二厂市集、后宅夜市、映月里外摆等陆续在锡城出现,它们各具特色,但大多以当地通盘考虑的“点位”形式存在,与更多市民期待的靠近本单位本小区又烟火气十足的夜市,还有一定差距。

  与其他城市相比,无锡一些夜市有点“小家子气”。因过于注重管理等因素,不少地方的夜市点位过少、选址拘泥、交通不便、位置较偏,要么以市集代替夜市,场地太小众、时间放不开、品种有限制,在长效管理、组点布局、烟火气息、职能担当等方面有待提升。还有一些夜市或市集流于形式,浪费资源,客流量低。如位于堰新农贸市场背后小巷子内的堰新睦邻中心特色市集,开业至今多半店铺晚上不营业,仍有店铺在招租,夜间客流也稀少。而2025蚌埠市第三届龙虾啤酒嗨玩节现场万人空巷,夜晚灯火璀璨,火热指数直接拉满,被誉为“中国吃虾第一城”。还有周边城市徐州,大街小巷的烧烤,曾一度成为徐州的消费增长点,许多周边群众利用周末或者是工作日晚上的时间前往徐州,参与烧烤盛事,极大促进了徐州的消费经济增长。

  基于此,在夜市或市集的建设上,要突出惠民这一宗旨,通过打造15分钟便民夜市圈,创造更舒适、更便民、更具烟火气的市民消费体验。在选点布局上,政府部门要少画红线、多开新局,让更多市民更便捷地走进夜市。在夜市时间上,要积极构建更多“不打烊”的消费场景,提升未来可塑性。在夜市品种上,要贴近市民需求,突出夜市特色,少限制、多鼓励,不断丰富出摊类别。在场地设置上,要因地制宜,或形成整条街外摆辅以灯光秀的震撼,或在小餐馆前给当地民众提供几把便利的椅子,或留出一平方米的针头线脑摊位,充分用好空地资源,做到应摆尽摆、能出尽出。

  作为夜经济最常见的一种业态,夜市延伸了消费时空,创造出丰富的消费场景。相关板块和政府职能部门要防止和克服本位主义思想,不能只看到城市烟火气带来的负面影响,一味追求路面的洁净、秩序的井然、空气的清新、环境的安静,以此拒绝夜市、排斥夜市、限制夜市。而是既要站在自身职能立场,也要站在市民角度考虑市民需求,更要站在全市发展大局角度,考虑城市烟火气带来的消费附加值、市民活跃度和新的经济竞争力。

  城市烟火气折射民生“幸福味”。各板块和相关部门要制定出台相关政策,主动靠前做好夜市的谋划、规范、后勤保障和日常监管工作,努力形成“权责明确、多元共治”的长效治理模式,为共同打造锡城全民夜市作出积极贡献。

  (作者系机关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