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考落幕,近视矫正手术迎来就诊高峰。记者走访发现,众多学子选择在暑期通过手术告别近视,以崭新面貌迎接大学生活或职业生涯。医学专家提醒,近视手术虽技术成熟,但须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后科学用眼同样重要。
暑期“摘镜”热潮涌动,两类需求驱动就诊高峰
7月3日上午9点,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前已排起长队,近视激光治疗部内,十多位预约手术的学生及家长正聆听术前注意事项讲解。该院眼科主任医师邹广程介绍,6—7月是全年近视手术高峰期,学生群体占比达全年手术量的三分之一,目前医院每周约开展60台近视手术,已处于饱和状态。
无锡爱尔眼科医院屈光科主任顾勇表示,高考结束后近视手术咨询量爆发式增长,6月全月手术排期紧张,反映出毕业生迫切希望在入学前改善视力的心情。
从需求类型看,“摘镜”人群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报考军校、公安、飞行等对裸眼视力有严格要求的“应考刚需型”考生。顾勇特别指出,受征兵需提前半年完成近视手术的政策影响,今年初手术量已显著增长,而军校类专业仅接受角膜屈光手术(如半飞秒、全飞秒),不认可晶体植入手术。另一类则是追求生活便利与形象提升的“生活质量改善型”学子。大二学生小唐怀揣参军梦想选择全飞秒手术,高中毕业生小慕(化名)术后视力达1.2,告别700度近视与200度散光后,对大学生活充满自信。
主流术式各有特点,个性化方案需精准评估
当前近视矫正手术主要分为三类。邹广程介绍,半飞秒激光手术、全飞秒激光手术以及晶体植入手术(包括国产龙晶与进口EVO ICL)为当前主流术式,各有适应人群与技术特点。
全飞秒手术以切口小(仅2—4毫米)、术后恢复快为优势,适合中低度近视且角膜厚度充足的患者;半飞秒手术则在个性化切削方面更具灵活性,可针对角膜形态、瞳孔大小等参数定制方案,适合角膜较薄或度数较高的患者;晶体植入术无须切削角膜,通过在眼内植入特殊镜片矫正视力,适合高度近视(1000度以上)或角膜较薄无法进行激光手术的人群,但需提前检查前房深度并预定晶体。
“并非价格越高的手术越适合自己。”顾勇强调,术前检查是关键。以爱尔眼科为例,术前检查多达20余项,需全面评估角膜厚度、曲率、眼底情况等指标。邹广程也指出,18—45岁、近两年屈光度稳定(波动不超过50度)是手术基础条件,圆锥角膜、青光眼、视网膜病变等眼部疾病患者,以及甲亢、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患者不适合手术,孕期及哺乳期女性需暂缓。
术后维护不可忽视,科学用眼守护清晰“视界”
医学专家一致提醒,近视手术虽能矫正视力,但未改变近视本质,术后科学用眼至关重要。邹广程强调,患者需控制电子产品使用时间,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用眼,高度近视患者即便手术,视网膜病变风险仍存在,建议每年进行视网膜检查。
顾勇补充道,晶体植入手术虽稳定性好且可逆,但中低度近视患者的矫正精准性可能不及激光手术,具体方案需医生根据个体情况综合判断。他特别提醒家长与考生,切勿盲目跟风选择术式,应听从专业医生建议,通过规范检查制订个性化方案。
随着暑期“摘镜热”持续,专家呼吁广大考生与家长保持理性认知:近视矫正手术是医疗行为而非美容项目,需在充分了解适应证、术后维护要求的基础上,选择正规医疗机构,让“摘镜”真正成为开启精彩人生的助力,而非健康隐患的起点。
(杨洁丹、黄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