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盛夏,酷暑当头。与“冒火”的气温同样火热的是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里忙碌的医护人员。7月4日早上七点半,正是无锡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医护人员交接班时间,排列整齐的两排交接班医护人员中,一名怀抱住院婴儿的交班护士尤为显眼,她一边轻柔拍着孩子的背,一边专注地聆听早交班事项。这是该院新生儿科日常工作中的一幅寻常场景。
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细化护理,是托起这些小生命的关键一环。在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里,值班护士抱起刚刚睡醒正哭闹的宝宝晓晓(化名)。对比其他保温箱内的宝宝,他的个头要大出许多。“已经住院快4个月了,跟我们都熟悉了。”护士将包在小被子中的晓晓放在臂弯中,轻轻拍了几下,晓晓的哭声随即停止。
“除了完成各种治疗操作、监测生命体征外,日常的喂养、换尿布、抚触、洗澡这些照护工作,都需要我们倾注很多耐心和爱心。”护士对晓晓的情况了如指掌。据悉,晓晓患有婴儿胆汁淤积症,消化能力很弱,每一次喂养后都需要长时间耐心拍嗝,以防止他吐奶窒息。与一般新生儿不同,4个月大的他,除了基本的生理需求,也强烈渴望温暖的怀抱与抚触。所以,在该科室,护士们轮流抱着晓晓穿梭于病房的画面,成了这里一道独特而温暖的风景线。
儿童保健部护士长李萍告诉记者,这里有迫不及待降临的“早产儿”,有黄疸过高的“小黄人”,有妊娠期糖尿病母亲生下的“小糖人”……他们都会被送到新生儿科进行观察、治疗和护理。在这里,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立的“小房子”,医护人员把小房子做成“鸟巢”模样,让躺在其中的宝宝感受到满满的安全感。家长完全不用担心宝宝哭的时候没人哄、饿了没人及时喂奶。在这里,宝宝们有很多“临时爸爸妈妈”,他们24小时轮班值守,宝宝们的一举一动都在他们的视线之内。
在重症监护室,每个保温箱里的小婴儿都承载着全家的爱和希望。出生3周多的欣欣(化名)正在保温箱里安静地睡着,她的胸脯一起一伏,有规律地呼吸着,小手小脚时而伸展、时而收缩,最小号的尿不湿几乎围住了她的大半个身躯。她刚出生时胎龄仅24周+5天,属于超早产儿(小于28周)。分娩前,新生儿科第一时间组建复苏团队,产儿科联合开展分娩黄金1小时抢救。“对于这样的孩子,每一次呼吸、每一次喂养都是巨大挑战。”李萍介绍,欣欣刚出生时体重仅680克,发育很不成熟,刚被送来时呼吸非常微弱,眼裂未睁开,皮肤呈胶冻状,无法自主呼吸,生命垂危。科室依托核心技术,为欣欣启动通气方案,气道内滴入救命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让欣欣顺利渡过生命第一关;为保证营养,先后进行脐静脉置管及PICC置管,为其打通“生命线”;为提高生存质量,给予精细化肠外营养支持、严格的感染防控、促进神经发育的“鸟巢式护理”等全方位生命支持。
作为江苏省和无锡市危急重症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年收治新生儿逾1000例,其中2024年收治的胎龄大于等于28周小于32周的极早产儿及胎龄小于28周的超早产儿达到近120例。为守护患儿安全,新生儿科加派人力、优化排班,实施专人专护,全方位加大照护力度。新生儿科副主任王敏表示:“成功救治的故事,背后离不开医护团队对早产儿呼吸管理、营养支持、神经保护及其并发症防治等核心技术的娴熟掌握与不断精进,以及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细化护理。”(葛惠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