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友炜
周末,儿子儿媳来看望我们老两口,我给他们讲了家中樟木搓衣板的故事。儿子立马将那块搓衣板拍了照并感慨地说:“如今这样的搓衣板少有了,给我拿去珍藏!”“不急,我还要用哩!”我推辞道。
平生经历4次搬家,家具换过多次,衣物也处理掉许多,但55年前父亲送我的樟木搓衣板却始终保留着、使用着。
这块搓衣板,长53厘米、宽15厘米、厚3厘米,刻有24条凹凸沟槽。这不是一块普通的搓衣板,是父亲生前送给我的“传家宝”。
事情还得从1970年春节说起。那时我已从部队复员并被安排到无锡日报工作。领导考虑到我服役5年未曾探过亲,且父母已随新安江移民大军从浙江淳安千岛湖迁至第二故乡江西上饶德兴县农村,便主动安排我回家探亲。久别逢亲人,自然特别开心。那些天,我除了走亲访友,更多时间是帮助父母处理家中大小事务。
十天假期很快要结束了,父亲想到我在外要成家立业,于是专门请我那当木工的堂弟帮忙赶制双人床、床头柜、餐桌、四方凳、脸盆架等。之后又请在德兴铜矿开车的老乡姚师傅将这些家具运到上饶火车站托运。
回无锡前一天,父亲找来一块古樟树木板,特地为我做了一块搓衣板。那情那景至今历历在目:父亲在樟木板正面画上24道墨线,然后将它们各锯1.5厘米深,用专用凿子沿锯线呈30度角开出凹凸匀称的沟槽,凸出部分像沟齿。父亲是个认真的人,他用凿子对每条沟槽进行一遍又一遍地修饰,并不时用大拇指去触摸,直到没有一根毛刺才罢休。回程时,我把这块搓衣板用旧布包好,装入小麻袋,随身携带。
1972年春节,我成立了家庭。那块搓衣板放在房间一角,只觉整个屋子都弥漫着浓浓的樟脑香味。那些年,家里没有洗衣机,全家的换洗衣服全用它搓洗。1984年添置了洗衣机,之后又更新过几次,但我们的内衣裤、单衣裤和小辈的衣服都不进洗衣机,而是用搓衣板搓洗。这一传统习惯沿袭至今。
说来你们可能不信,儿子、孙子出生后,我特别喜欢洗小孩子的尿布和童装。下班回到家,只要见到他们的换洗衣物,我总是自告奋勇抢着搓洗。这也许是亲情使然,也许是后继有人带来的动力,更许是父亲那无声的激励在推动着我。
在我眼里,父亲亲手制作的搓衣板,不亚于一件艺术品。我时常翻来覆去地端详它。平举看其侧面,犹如一幅画作:锯齿般的沟槽恰似山峦起伏;背景空间则如白云悠悠。我双手拿着搓衣板,正面朝上,在打开的水龙头下左右移动,便有许多条小瀑布哗哗流淌,一层叠一层,溅起朵朵水花。
历经半个多世纪,这块樟木搓衣板,除了两头和中间沟槽有些磨损,仍然很光滑、坚硬、好用。樟木木质坚韧,其中的油脂具有很好的抗腐蚀能力,因而使用寿命比较长。
睹物思人,父亲的家训“自己动手,勤俭持家”仿佛又在耳畔响起。我不禁想,搓衣板正面的起起伏伏就像人生中难免会经历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唯有奋斗方能苦尽甘来迎光明。搓衣板背面很平滑,除了樟木木纹,没有文字,也没有印记,想来也颇有深意:平凡人生,过平常人的生活,把平凡的生活过得充实而有意义,如此,平凡也变得不平凡;平静如水,这是我们平日应有的心境;与“平”相关的,还有公平处事、平和待人。
小小搓衣板,透视大哲理。在我与父亲相处的近30年时光里,他很少讲大道理,但通过身教,让我领悟到印在他骨子里的精、气、神。这也影响着我的成长。
父亲是一位老农民,为人忠厚,勤劳节俭持家。他当过村小学校长,在抗日战争期间,扛过枪,打过日本鬼子。他和我母亲同心协力养育了我们5个兄弟姐妹。1972年夏,慈父因积劳成疾,过早地离开了我们,时年54岁。今年是父亲107周年诞辰,谨以此文纪念敬爱的老父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