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8版:教育周刊

中考成绩超普高线50多分,部分学子务实规划专业方向

选择职业学校,踏上另一条赛道

  7月20日,无锡市区网上征求志愿填报结束,7月22日9点后相关考生已能查询录取结果。随着今年中招录取工作进入尾声,记者发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部分考生中考分数远超普高线,却主动选择入读职业院校。他们用行动表明,选择职校并非“退而求其次”或“无奈之举”,而是基于兴趣和职业规划的务实考量。

  633.5分选择上职校

  “这是我深思熟虑后的选择,我并不认为浪费了考分。”近日,中考取得633.5分的梅梓桦,被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学院合作的“5+2”贯通培养项目软件技术专业录取。凭这个分数,梅梓桦本可以进入我市优质的四星级高中,但他坚定地选择了职业教育。

  梅梓桦表示,自己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对软件技术专业产生了兴趣,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与父母、老师充分沟通后,我得到了他们的支持。特别是老师的鼓励‘只要认真学习,在哪里上学都能成才’,让我最终下定决心。” 他认为,“5+2”贯通培养项目,可以让他比其他人更早接触软件技术相关的专业知识,获得更多实操的机会,为后续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个假期,他打算提前预习高中文化课有关知识,为入学后努力学习做准备。

  作出同样选择的还有王薇淇,她以628.5分的中考成绩,被无锡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无锡学院合作的“5+2”贯通培养项目录取。她的母亲沈女士表示,上普高还是进职校,他们全家曾经摇摆过、犹豫过。“考虑到高中阶段学业压力和孩子的性格特点,我们综合评估后还是选择了‘5+2’贯通培养项目。”沈女士说。

  一个细节让沈女士确信他们做这个决定是正确的。“我看着女儿在初中三年里逐渐失去自信。当她得知自己是以专业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时,我能感受到孩子的自信心又回来了。”

  “5+2”项目吸引力在增强

  进入“5+2”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前5年在高职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技能,等5年后通过转段考核进入对应的本科院校学习2年,最终可拿到全日制本科文凭。

  今年无锡市区共有7个“5+2”贯通培养项目,计划招收215人。合作院校包括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等4所学校,涉及康复治疗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软件技术、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等7个热门专业。后两年项目牵头的高校包括无锡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等本科院校,对应康复治疗学、自动化技术与应用、软件工程、交通运输等7个本科专业。

  近年来,我市“5+2”贯通培养项目吸引力持续走强。无锡机电高职的招生就业处负责人介绍,今年学校3个“5+2”贯通培养项目的录取分数线都超过了590分,平均分达到了606.6分。无锡旅商高职校的2个“5+2”贯通培养项目的平均成绩也超过了590分。“在职业教育纵向贯通政策的支持下,无锡机电高职于2012年成为江苏省教育厅开展的现代职教体系项目五年制高职与本科‘5+2’贯通培养首批试点学校。近年来,该项目受到越来越多高分考生和家长的青睐,源于家长对这个项目认知的提升。”该负责人分析道。

  据了解,“5+2”项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由五年制高职和本科院校共同设计,考虑核心课程与大学顺畅衔接等,前5年排课相比一般的五年制高职专业更密集,要求更严格。学校也配备了优质的文化课、专业课师资力量,助力学生文化素养与专业技能同步提升。

  多元升学路渐受认可

  “读高中并不是孩子唯一的出路。”沈女士强调,“选择职业院校这条路,同样需要努力,只有通过了转段考核才能进入本科院校,才有机会进一步深造。”去学校报到后,她和女儿就赶往书城购买了公共英语的相关书籍,计划在假期里预习。“第二天我翻看录取通知书才发现,学校也提出了预习公共英语二级的要求,和我们的想法不谋而合。”

  沈女士注意到,女儿所在的国际商务专业,全班平均分超过了599分。采访发现,近年来我市报考高职校的高分考生在增加。在无锡旅商高职校招生就业处负责人看来,更多优质生源的进入,是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契机。一方面,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确立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各校密切对接地方经济和就业需求,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吸引力显著增强。另一方面,社会和家长、考生对工科类、技术类专业的认可度在提升,观念有了转变,还有相关领域良好的就业前景等因素,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高分考生的报考热情。

  在无锡,职校学生凭借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技能,成功实现高质量升学和就业的例子比比皆是。无锡旅商高职校近5年来,有近千名毕业生通过“专转本”,成功升入全日制本科院校。该校毕业生任亦真正在哈佛大学攻读硕士,聂冰清正在浙江工商大学攻读博士;无锡立信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毕业生杨润琦,去年考入杭州师范大学软件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前不久,无锡机电高职7名毕业生成功考上研究生……职业教育作为多元成才路径的价值,正被越来越多人看到。(陈春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