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健康周刊

三伏天冬病夏治受热捧

多疗法辨证施治 需科学考量

  入伏以来,随着“春夏养阳”“治未病”理念的深入人心,冬病夏治成为市民追捧的健康热点。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无锡市中医医院等医院的相关诊疗服务持续火热,三伏贴、三伏灸、针刺等中医疗法迎来就诊高峰,众多市民希望抓住夏季阳气旺盛的时机,调理体质、防治冬季易发病。

  诊疗服务持续火热 多科室协同发力

  7月28日,入伏第九天,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理疗科诊室内人头攒动,不少患者专程前来接受冬病夏治诊疗。据统计,入伏以来,该科室已接待贴敷患者近400人次。而在无锡市中医医院,这一热潮更为显著——截至7月22日,仅“三伏贴”一项疗法的接诊人数就超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显著增长。为应对激增的诊疗需求,医疗机构纷纷扩容服务。无锡市中医医院今年扩大了冬病夏治门诊覆盖范围,呼吸科、消化科、儿科、妇科、耳鼻咽喉科、治未病科等19个科室协同发力,较往年新增多个专科参与,从疾病谱到年龄段覆盖都更为全面。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针灸理疗科则在南院、北院均开设门诊,接诊时间覆盖周一至周五全天及周六上午,方便市民错峰就诊。

  疗法多样各有特色 辨证施治是关键

  冬病夏治基于“春夏养阳”理论,利用夏季阳气旺盛、经络气血充盈的时机,通过药物贴敷、针灸、艾灸等方式,驱散体内寒邪、痰湿,达到防治冬季易发病的目的。目前主流疗法中,三伏贴作为经典方式,以辛温散寒药物贴敷穴位,因操作简便成为最受欢迎的疗法之一,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等冬季易发作的慢性病患者,以及受寒后易发病的人群(胃寒腹泻者、痛经女性、体虚儿童等)。其他外治疗法,如三伏灸、三伏针、体针、耳针、腹针、督灸、推拿、拔罐、刺络放血等,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调理体质,还有内服及辅助疗法,如中药内服、三伏推、食疗调理等,与外治疗法相辅相成。专家强调,冬病夏治并非“千人一方”,需严格辨证施治。江大附院针灸科副主任中医师李成指出,三伏贴并不适宜所有人,如对药物过敏者、热证患者需避免使用。市中医医院医务处副处长张燕敏也提醒,虚证、寒证人群适合贴敷,而寒热错杂以热证为主者则不适用,“必须经中医师辨证,根据个人体质、疾病特点制定方案,取穴选择以及贴敷时间、频次等,都需专业指导。”

  注意事项需牢记 把握黄金调理期

  关于冬病夏治的具体操作,专家给出多项注意事项。贴敷时间上,成人若无过敏史,每次可贴1—1.5小时;儿童皮肤娇嫩,贴敷20—40分钟为宜。饮食禁忌方面,贴敷前后3天慎食海鲜、牛羊鹅肉等易致敏食物。生活调理上,贴敷当天不宜剧烈运动、游泳,空调温度建议保持在27℃左右,6小时后可用温水冲洗贴敷部位,避免使用沐浴品。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三伏天自7月20日入伏,8月19日出伏,总长30天,呈现“入伏晚、出伏早、三伏短”的特点。初伏是体质调理的“黄金窗口期”,而中伏和末伏是调理关键期。专家同时提到,冬病夏治的适用范围还在拓展,例如肿瘤患者可通过中医“扶正”理念,与西医“祛邪”治疗相辅相成,提升疗效。随着三伏天进程推进,冬病夏治热潮预计将持续升温。专家建议,有需求的市民可提前了解自身体质,选择正规医疗机构,尽早接受科学调理,为冬季健康打下基础。(黄琳、高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