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用跃动音符奏响文旅融合新乐章

  □ 赵怀忠

  音乐是承载体现城市特质、触达心灵、形成持久吸引力的“灵魂”,深度挖掘并激活城市深厚的音乐基因,通过打造沉浸式“声景无锡”、以互动点燃大众参与热情、推动传统新唱铸就“无锡音魂”、构建音乐文旅繁荣生态等方式,能够推动我市以音乐赋能文旅,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梁溪区繁荣文化旅游业若干政策措施》释放政策红利,《梦回太湖》实景演出引人入胜,“苏超”赛事点燃万人激情……眼下,这些文旅举措和景观为城市聚拢了人气、注入了活力。但文旅产业想长远发展,需要能够体现城市特质、触达心灵、形成持久吸引力的“灵魂”注入。深度挖掘并激活城市深厚的音乐基因,特别是承载国际温情的《无锡旅情》与饱含乡土深情的《太湖美》,让音符成为串联空间、凝聚大众、彰显文化的核心纽带,是推动我市以音乐赋能文旅,实现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

  让音乐重塑城市空间,打造沉浸式“声景无锡”。将音乐元素,尤其是《无锡旅情》和《太湖美》这两大标志性旋律,融入城市肌理。可在清名桥、鼋头渚等地,设立《无锡旅情》互动“记忆角”,通过历史影像、双语原声与同款打卡点等,唤醒国际游客温情共鸣,使其成为无锡国际文旅的闪亮名片。在鼋头渚、蠡湖、十八湾等环太湖风光带系统融入《太湖美》旋律,让湖光山色与乡土旋律相得益彰。同时,可将南长街、惠山古镇映月里规划为“音乐活力区”,规范街头艺人表演,鼓励融入锡剧、江南小调。在运河汇和南尖公园等运河沿岸设置“水上音乐码头”,让游客耳畔始终萦绕着无锡的独特韵律。

  变“观者”为“乐者”,以互动点燃大众参与热情。可在蠡湖中央公园、锡惠公园等开阔地带设立固定时段开放的“市民音乐广场”,提供简易乐器或合唱台,鼓励市民游客即兴参与;在拈花湾等景区导入“音乐阶梯”“声光互动墙”等科技装置,让游客的每一步都化为音乐创作;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无锡太湖音乐节、荡口民谣音乐节等品牌活动,可增设“城市之声”共创工坊,邀请游客录制无锡的自然与市井之声,将优秀作品在城市宣传平台及各类大屏展播,形成全民参与、线上线下互动的城市音乐场景,让游客从“看客”变为无锡声音的“共创者”,继而凝聚更持久的人气。

  深挖文化富矿,推动传统新唱铸就“无锡音魂”。《二泉映月》的深沉、《太湖美》的悠扬、锡剧的婉转、《无锡旅情》的优美,共同构成了无锡独一无二的“音乐DNA”。激活这一文化基因,关键在于推动传统与潮流的深度对话和创新表达。可以在崇安寺、小娄巷等文化地标处,常态化策划“锡韵新声”展演,重点包装推广《太湖美》,使其成为代表城市形象的重要符号。在阿炳故居、中国民族音乐博物馆运用AR技术等,让游客“看见”创作场景,“聆听”古乐传奇,使传统音乐遗产在创新与体验中焕发新生。

  政策精准护航,构建音乐文旅繁荣生态。梁溪区繁荣文旅“十一条”中支持演艺新空间、特色街区的条款是良好开端,政策层面需更进一步聚焦音乐与文旅的共生共荣。建议设立市级“音乐文旅融合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融合《无锡旅情》《太湖美》等无锡元素、具有创新性和市场潜力的项目及核心地标建设。实施“无锡音乐新势力”孵化计划,联合高校、院团,为创作无锡主题作品的本地音乐人提供创作补贴和推广支持。积极对接国际知名音乐节、赛事主办方,利用无锡场地、政策和服务优势,争取重量级活动落地,努力创作推广像《无锡旅情》那样走向国际的核心文化IP。

  推动音乐与文旅深度互嵌,非一日之功,需政策引导、资本助力、创意迸发与民众参与合力共为。唯有将“音符”精准、持续地注入城市肌理、大众生活与文化传承的脉络,才能真正在新时代的舞台上,奏响属于江南明珠的华彩乐章。

  (作者系梁溪区文联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