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6版:时评

城市空间利用应把握好业态融合新趋势

  □ 许大伟

  这个夏天,一场由江苏十三市参与的足球联赛“苏超”,意外成为现象级IP。常州输了比赛,旅游业却“赢麻了”;南京盐水鸭、无锡水蜜桃等特色产品随赛事热搜销量一路飙升;网友创作的“散装江苏”城市“热梗”更催生出爆款文创产品……这场赛事早已超越体育范畴,演变为集体育、旅游、餐饮、娱乐、文创于一体的复合型经济生态。其成功的密码,恰恰在于打破了传统业态边界,实现了“1+1>2”的融合效应。

  业态融合不但深刻影响“苏超”,也给城市空间利用带来了新变化。例如,乡镇传统产业园区探索向现代产业社区的转型升级;“工业上楼”带动空间重构、产业更新和场景优化,促进资源共建共享、业态共融共生。当前,产业链各环节跨区域、跨行业合作不断深化,“产供销”“研学孵”一体化与相关配套服务集成化趋势明显,体现到具体项目层面为混合用地需求旺盛。比如,苏南某地在工业用地供应时,允许配比30%用于除商业以外的其他相关业态。但要实现空间供给与多元需求的精准匹配,仍有许多环节值得进一步探索。

  资源配置要力求精准化。作为资源供给的新常态,把项目需求与地块属性相互匹配,可以实现项目与地块之间的双向“奔赴”。各部门要主动打破信息壁垒,整合多源数据,构建“业态—空间—人群”动态分析模型,精准识别产业配套需求;规范单一地类功能兼容、多地类混合等差异化管理要求,对符合条件的支持用途合理转换;建立“用地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时预警低效闲置用地,主动将产业社区融入“十五分钟生活圈”,促进公共资源共建共享,提升利用效率。

  政策工具要力求多元化。要不断丰富组合型政策工具箱,实现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倡导一地一策、量体裁衣。比如,在资源供给方面,对一些特殊业态提供弹性年期、先租后让、带方案出让、带建筑物挂牌等灵活供地方式;在资源利用方面,构建“综合评审+双合同监管”的全周期管理模式,配套相关准入与技术标准,鼓励地上地下和混合复合开发。同时,要制定业态融合专项扶持政策,为解决生产、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问题提供支撑等。

  空间设计要力求场景化。应以“人”和“活动”为核心,塑造具有归属感、体验感的空间场景。在空间上或可采用模块化设计,预留功能转换空间;或可打破单一功能局限,促进同一地块、同一建筑内功能混合;还可围绕层次丰富、便捷可达、环境宜人等目标,构建网络化高品质公共空间。在场景方面,通过保留场地、自然环境等,可留住历史记忆、地域文化,彰显自身特色并避免同质化;还可以通过社区花园、创客空间等多元场景,提供促进交流的共享空间,并建立有效的公众参与机制,让使用者参与到空间的设计、管理与维护中。

  “苏超”的火爆,给予城市运营思维范式诸多新的想象空间。城市空间利用也当主动适应业态融合新趋向,在资源要素精准匹配中提升效率、释放价值。

  (作者单位:无锡市自然资源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