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月、刘亚
钱穆1895年出生于无锡,1990年在台北辞世。钱穆始终把自己的学问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临终前留下两大遗愿,一是归葬故里,二是学术思想成果完整回到大陆。1992年,钱穆的骨灰被葬在太湖边。2011年,《钱穆先生全集(新校本)》由九州出版社在大陆完整出版。
今年是钱穆先生诞辰130周年、辞世35周年。7月30日,无锡市江南文化研究会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学者聚集一堂,深入探讨钱穆的学术思想,交流如何用好名人文化,向一代鸿儒表达温情与敬意。
走近钱穆其人 开辟研究新径
与同时代的学人相比,钱穆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并未受过高等教育,而是自学成才。这与他的家学渊源不无关系。无锡钱氏以诗书传家,钱穆从识字开始,人生阅读的第一本史书,就是写满批注的家传《史记》。“除了家庭环境的影响,钱穆这一生始终有名师、名家相互砥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协副主席陆阳在撰写《钱穆与同时代学人》的过程中,梳理出钱穆与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陈寅恪、汤用彤等20多位近现代著名学者之间的往来交集和学术异同,展现了钱穆一生的求学经历、著书立说和为人处世。
钱穆12岁入常州府中学堂读书,历史、地理老师是吕思勉。吕思勉对钱穆的学识大为欣赏。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钱穆就读的南京钟英中学因时局动荡宣布解散,钱穆没有拿到中学毕业证书,“中学肄业”成了他的最高学历。由于家贫无依、升学无路,18岁的钱穆前往家附近的小学任教,开始了长达10年的乡村小学教师生活。1922年,钱穆赴厦门集美学校,又开始了8年的中学教师生涯。这期间,钱穆自学不辍。1930年,他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其考证功力得到历史学家顾颉刚激赏。经顾颉刚多次推荐,钱穆得以北上,登上燕京大学的讲台,很快又任教北大历史系并在清华和北师大兼课。
胡适倡导科学主义路径,主张以考据“打鬼”,而钱穆则致力于为传统文化“招魂”。傅斯年强调“史学即史料学”,其门下弟子王崇武被限制仅治明史,钱穆则批评这种“割裂史实”的做法违背了历史研究的整体性。“关于个体的学术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和同时代的相关的其他学人构成一种很密切的关系。”江南大学副教授刘桂秋表示,对于钱穆的研究,应注重人物之间的关系,而陆阳的研究突破了传统学人传记的窠臼,通过梳理钱穆与学者的互动,再现了民国学术生态的多元性。在刘桂秋看来,这种研究路径对于江南文化、无锡历史文化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
探讨钱穆其文 推动精神传承
钱穆先后在燕京、北大、清华、西南联大等名校任教,同时著书立说,影响教育了无数学子。后来,他赴香港创办新亚书院,晚年定居台湾继续做学问。座谈会上,专家们提及,从史学到文化学,钱穆逐步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形成鲜明的学术精神:1931年出版《国学概论》、1937年出版《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1940年出版《国史大纲》、1943年出版《中国文化史导论》、1952年出版《文化学大义》、1969年出版《中国文化丛谈》……“钱穆认为,无论中国问题乃至世界问题,无不由文化问题产生,故无不需由文化问题来解决。”陆阳表示,钱穆对于历史文化的力量十分看重,认为是中国最重要的力量。
钱穆学问渊博,沟通四部,一生著书54部共计1700多万字。“读钱穆先生的文章会发现,他能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讲述,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青年学者王辉在研究大运河的过程中,偶然看到了钱穆先生写的一段文字。“他讲了关于吴国是怎么和楚国进行争霸的,他说,吴国很少利用长江北上。他那个时代,在缺乏史料和考古资料的情况下,能够有这样深入的研究,可见他在考证上的功力非常强。”王辉从钱穆的研究中找到了自己研究的突破口,“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我对吴国大运河的写作。”
“天人合一”在中国文化中影响深远。钱穆先生的辞世绝笔《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一文,专论了天人合一的重要性,认为“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我们在钱先生的研究当中看到非常多的温情与敬意,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思考天、人的关系,他说感性其实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认知方式,可以从文化的温情之中,找到人生的真谛。”无锡市委党校教师余若澜觉得,钱穆先生是一个标准的历史学家和学者,尤其是他关于天人合一的思考,其实是从哲学的高度去思考中华传统文化跟西方文化的区分,“非常具有开创性和新意”。
用好名人文化 赋能城市发展
历史名人,是一座城市的重要名片。无锡名人辈出,近年来,我市也在通过宅院活化、艺术创作等方式将他们的故事、精神更加形象化地展现出来。“钱穆是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研究课题,值得无锡认真研究、好好传播。”“钱穆在无锡的创作更多属于文化随笔的范畴,这些随笔非常值得研读。”“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出发,钱穆先生所说的‘读书在于做人,读书在于做少数人’,是我们一生要为之追求的。”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希望进一步挖掘无锡乡土文献,厘清钱穆在无锡的人生轨迹,推动无锡近代教育史、社会史研究不断走向深入。
学界对于钱基博、钱锺书父子的研究已成为“显学”,以钱锺书故居为平台,各类文化交流活动也十分频繁。但对于钱穆的研究显得不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文化价值的传播。青年学者任逸飞参与了钱穆钱伟长故居的活化利用工程,负责钱穆展厅的图文布展内容。他希望在钱穆研究中可以开辟新领域、新境界。“钱穆1930年进入燕京大学以前,有长达18年的时间在小学和中学教书,其中又有10年是在无锡乡间执教。”任逸飞认为,这段历史值得深挖,有利于了解钱穆早期学术观点的形成。
座谈会上,专家们指出,钱穆之所以为顾颉刚所赏识,得以进入大学教书,与他的生活境遇关系密切。无论是钱穆的兄长钱挚,钱穆在荡口果育学堂读书时的老师钱伯圭、顾子重、华倩朔、华紫翔,还是执教秦家水渠三兼小学时的校长秦仲立、执教梅村县立四小时的同事朱怀天等,他们中许多人有留学经历,且学有专长。因此,对于名人文化的研究,离不开对于城市文脉和社会环境的研究。而对于名人文化的利用,也应打开视野。有学者表示,无锡名人文化资源丰富,对于人才培养和聚集具有借鉴意义。无锡应挖掘历史名人的当代价值,创造名人文化的现代表达方式,做好名人文化的利用与传播,使其成为名城建设的重要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