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风雨国学魂——寻找无锡国专》播出后,勾起多少人对无锡国专的深情回望。偶得机缘,获悉当年国专的学子、期颐之年的江云老人定居北京,于是,在季夏的北京昌平一养老院内,我们登门拜访。走进江云老人的居处,儿女侍侧,她正坐在书案前,以放大镜翻阅无锡国专上海校友会的期刊。案上犹存当年情同手足的同窗李慧云所留三万字手稿,记录了师长校友之深情、校园生活之悲欢、同游山水之乐趣。
桐城双姝 共沐国专文脉香
江云,原姓方,1925年出生于皖中桐城名门望族。由于其姑姑膝下无子嗣,她幼时就过继姑氏,故姓江。江云天资聪慧,心灵手巧。四五岁时,视其为掌上明珠的姑父亲自启蒙教她识字,还兼习珠算。私塾读书一年后,十岁便进学堂,因有学业基础直接插班到三年级。1943年夏,江云返沪回到亲生父母身边。江云回忆:1944年,她和姐姐方香余看到消息说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正在招生,且不用考英文,姐妹俩没有英语根基,就决意去报考。当时考题是写一篇文章,有着扎实国文基础的姐妹俩作文自不在话下。后来面试时,考官了解到姐姐姓方,就问她是哪里人,姐姐回复是安徽桐城人,又问她知道方苞吗,姐姐说“那可是我的祖宗啊”,听闻是方苞后人,老师甚为欣喜,在国专期间老师们对她也格外厚爱。
江云在无锡国专沪校学习一年后,由于学费等各种原因,再加上性格倔强,自己不愿依附家庭,就应聘到上海私立东华小学执教,既教国文,又教算术。后又几经辗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职于北京华北大学工学院,即今日之北京理工大学,三十余载勤勤恳恳从事教学单位的行政工作,迄于该校退休。江云的孙子受祖母影响颇深,成了一名研究昆曲的学者,江云的姐姐方香余则在国专沪校学习三年后毕业去了银行系统工作。
江云在无锡国专沪校学习的时间不长,但接受的传统文化熏陶却影响了其一生。热爱生活、崇尚自然的她年逾七旬开始游历祖国各地,寻觅亲情友情。断续七载,除了台湾和西藏,她几乎遍访各省主要景点,撰写了洋洋十数万字的《垂暮的足迹》并编印成册,文笔清新雅丽,雪泥鸿爪跃然纸上。收录其中的一首词《满江红》开头有这样两句:“咫尺天涯,数年来,魂梦长绕。忆当年,情真意挚,相许相知。”看似随意走笔,实为精神寄托,让人领略到美好的人生况味。
唐老小高 一老一少皆受尊
忆及无锡国专沪校求学岁月,江云言:“彼时师者皆佳,俱方正。印象最深者,乃唐文治先生的授课。”当时唐文治已双目失明,他的课安排在大教室,每次上课都由亲属搀扶进来,躺在躺椅上。先生上课用国语吟诵,有口音但学生们还是听得懂且也都喜欢听。每周一他必领诸生高声背诵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讲到此处,老人家绘声绘色演绎了一遍当年唐先生紧闭双眼、摇头晃脑吟诵之态,期颐老者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欣然发出爽朗笑声。
言及国专师者,江云还提到了当时22岁的高铮:“如此年轻就有大学问,给几乎和他年纪一般大的学生授课,且大受欢迎和喜爱。当年国专的何芸孙教授在课堂上介绍,‘我校有两位学问最渊博者,一老一少。老者唐老夫子耄耋高龄,少者小高先生年仅二十余’。何教授还勉励学生们要向高先生学习,发愤进取,勿虚掷韶华。”
国专沪校的任教老师中,高铮先生大概要算最年轻的一位了。他是金山人,是清末民初著名诗人、学者、南社社员高吹万之孙。高吹万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予合称“江南三名士”。当年高铮刚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化学系,留校担任助教。国专王蘧常教务长知其文理兼通,特邀请他到国专教骈文学。他眼界甚高,所授骈文也绝不是唐宋以后的骈体文,而是六朝以前的骈俪文字。他很尊重王教务长,佩服王教务长文章古雅,王教务长也很器重他,把他看作后起之秀。高铮相当自负,同时还有点腼腆,总是把书遮着脸讲解课文。他的脾气还有点古怪,于江云处,我们看到了在无锡国专上海校友会期刊上刊载的国专学生陈以鸿的回忆文章:“有一天他突然屈尊来到我家,出示他的一篇新作,使我受宠若惊,但当我看完要求借抄时,他立即收了回去,表明他的作品是不肯轻易流传在外的。”还有一次,历史教授魏建猷先生兼职于上海某报社,拟刊载高铮文章,高铮以“不到三十文章不问世”辞之。
关于高铮,江云珍存的同窗挚友李慧云的手稿中多有记载。李慧云于1922年出生于滇南建水县一书香世家。1938年春初,其仲兄由沪返滇接妻儿并迎养父母,仲兄云“去上海可增长知识阅历”,于是她就随行到了上海,1940年秋季考入东南中学初中二年级。流光电逝,倏忽三载,将届毕业。一天与同学在教务处与诸师长闲谈,教语文的鲍老师告诉她们,无锡国学专修学校驰名东南,校长及教授皆专家学者名流,治学严谨,人才辈出。于是在1943年秋,李慧云考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预科一年级。到学校后,她和同学们都惊讶于高铮如此年少即登大学讲台,其为书牍学师,授汉魏文,还兼任上海化工厂顾问,年仅22岁已一身兼三职。慧云手稿载:“初听讲,见其不持讲稿,边讲边写,已知其知识渊博。每课后必抽查诸生,曾先后指余答问。均能迅速讲解作答,至是不再抽余矣。课堂临时出题测验,试卷下发后,余寥寥数行竟获‘优’,旁桌同学篇幅长反居余后。由是知其行文喜简练。连续三学期余书牍学考试均得九十九,总缺一不满百。”
在诸生眼中,高铮高雅旷达、倜傥不群,于国学则精研汉魏,博通今古。1947年春,一度因变故而休学的李慧云再度复学无锡国专,重新考入国专三年本科一年级下学期。当时高教部下令无锡国专增设自然科学一科,由高铮兼授。高铮每批改期终试卷,必邀李慧云坐在其边上,高师批阅计分,慧云汇总得分。有差一两分不及格者,李慧云就会说“一二分令人补考,何苛刻如是”,高老师听后,则复阅加足。李慧云和高铮是男女朋友关系大家都知道,可惜高铮出国后,国内战乱,两人就失去了联系。对于高铮,现如今的人未必了解,但他有一位堂弟则名满天下,即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
江云老人年事已高,不便过多叨扰,我们起身道别时,她在纸上写了六个字送给我们:“唐校长了不起”,我们也祝福她福寿双全、乐享天伦。
(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