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2版:要闻

我市全面实行考古前置

  本报讯 近日,江苏省文物局组织南京博物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常州市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对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承担的梁溪区、惠山区、锡山区、新吴区、滨湖区、江阴市的19项考古调查、勘探项目以及2项考古发掘项目进行集中验收。“这些项目涵盖我市大部分区域,涉及拟储备入库国有建设用地,也包括可能存在地下文物的区域,这标志着我市已全面实行考古前置。”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表示。

  在新吴区荣更上墓地考古发掘项目现场,专家们检查了现场勘探、发掘情况,听取了负责人的汇报,查看了相关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保管情况。“这次考古发掘工作是为了配合考古前置工作而开展,共发掘墓葬106座,其中,土坑墓71座、砖室墓26座、船型墓3座、瓮棺墓6座,应为唐至清代的平民墓地。”项目负责人介绍,发掘过程中出土了大量随葬品,墓葬内出土器物以瓷碗、陶罐、陶瓶、铜钱为主,有少量铜簪、银簪、木梳等。此次发掘的船型砖室墓,填补了无锡东部此类墓葬的空白,为研究无锡地区葬俗提供了参考。

  为了推行“先考古、后出让”制度,2021年,无锡市政府制定并出台了《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土地储备考古前置工作的实施意见》。随后,无锡市考古项目大幅增长,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天墩遗址发现了崧泽文化时期特殊功能大型高台;丁埂遗址是首次在太湖濒水湖岸发现的大规模良渚文化遗址,并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虎纹刻符石钺”;马鞍遗址提取到了马家浜时期人类基因信息;在太湖北部发现的斗山遗址,面积约23万平方米,是以马家浜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大型史前聚落遗址。

  今年7月,江苏省文旅厅等4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可能存在地下文物区域考古前置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的核心区与缓冲区、各级人民政府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以及其他可能存在文物的区域全面开展考古前置工作。“省里的这份通知,锁定了文物埋藏重点区域。加上之前市里的实施意见,为我市全面推行考古前置奠定了坚实基础。”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介绍,暑期以来,考古所收到的考古调查勘探项目数量激增。该所通过招投标引入优秀民营考古公司参与考古前置工作,确保项目如期完工。对于重大民生、产业项目,则提前进场开展考古工作,完成后第一时间申请验收。

  我市对地下文物的保护正由“被动”到“主动”。无锡市文广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无锡考古前置工作正紧张而有序地进行中,相关部门正积极打造数字化考古平台,利用数字化手段优化考古工作流程,实现数据资料的标准化和科学化录入,提高研究效率,我市也在逐步建立地下文物埋藏情况数据库,努力实现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的协调共赢。(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