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街即“出圈”。日前,江阴忠义老街正式开街(如图)。开街前三天,忠义老街交出了日均人流量3.5万人次的亮眼“成绩单”。其中,开街首日,人流量直冲5.2万人次,瞬间峰值客流量突破1.6万人次,这条仅245米的老街一亮相便被汹涌人潮填满。
“江阴夜景天花板。”“确实恍如仙境。”“一片灯火,热闹到则!”“一盏盏灯亮起来,把整条街衬得流光溢彩。”……翻开与忠义老街相关的微信推文评论区,满屏都是市民游客化身“摄影师”晒出的美图和称赞,字里行间全是对老街夜景的惊艳与喜爱。而这份集体赞叹的背后,正是忠义老街精准填补了江阴夜经济中“古韵与热闹并存”的空白。
圈粉无数的老街夜景并非偶然天成,背后是对老街布局的精心打磨。忠义老街并不长,为在有限空间里放大街区格局、延续历史厚重感,总体规划设计师吴惠良深挖文化根脉,设计4个街面连通河道、历史建筑与商业体,并借鉴园林造景手法,打造“移步换景”的方寸之美。“我们保留了众多老建筑,还将老石材用于街坊修复,力求呈现兼具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业态、新旧交融碰撞的街区。”吴惠良介绍。
其实,这些“保留”最能唤醒老街居民的记忆。改造过程中,忠义老街尽可能延续原有形制、复用老材料、传承老工艺,铜像、吴家桥、孙家楼、苏东坡纪念馆、花家老宅等标志性节点悉数留存。“看,薛家弄口那口古井还在呢……”老街居民陈阿姨带着小孙子散步时,语气里满是亲切与欣慰。闲逛之时,有市民还在河岸边偶然发现了一处用曾经的南城门老城墙砖砌成的滨水驳岸。
夜间的文化演出,更是让老街的魅力值拉满。锡剧演员身着西服穿梭于老街,与观众零距离互动。“《前园会》大概唱了一两百遍,沉浸式演出还是第一次。”青年演员顾正阳说。这份独特的戏曲体验,还藏着一份文化传承的深意。江阴市锡剧评弹艺术传承中心办公室主任严新介绍,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忠义老街附近的南方戏院就经常有热闹的滩簧演出,现在老街焕然一新,锡剧也以更年轻的方式回归大家的生活。
新商户的加入成为忠义老街开街即“出圈”的重要支撑。据江阴市商务局统计,首批入驻的新商户中涌现出COKO韩料、萍姐火锅、KOI茶饮、倒满酒馆等多个“人气商户”。值得关注的是,在忠义老街的强劲带动下,周边一期商户也迎来业绩爆发。数据显示,一期商户餐饮类营业额环比大幅增长39.92%,零售类增长36.65%,形成“新老联动、全线飘红”的火热态势。
忠义老街的精彩,一半藏于商户的热闹喧嚣中,另一半则蕴于江南的雅致中。浮笙茶馆外,“不系舟”静静伫立,是为呼应江阴千年漕运文化所造,旁边太湖石堆叠成景,流水潺潺,连茶桌都是老石磨改造。老街上的江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内特设非遗体验区,为孩子们提供了雕版印刷等亲手制作的机会。“下次还想再来体验其他非遗项目。”学生闵恬意犹未尽。
从“逛得尽兴”到“歇得舒心”,忠义老街的公共服务配套全面覆盖游客需求。改造之初,忠义老街就特别注重小微公共空间的利用,通过“见缝插针”式布局完善服务功能:沿街休憩座椅悄然安放,兼顾实用与美观;闲置角落被改造为“迷你休息区”,既不占用通行空间,又能提供舒适歇脚点;临水区域则依托河道风光,打造兼具观赏与休憩功能的走廊,让市民游客在歇脚时也能欣赏江南水景。(唐芸芸)